阐释大气“大气”教育育“大人”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11430 浏览:469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大气”教育重在育人之“大气”,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政治思想的“大义”,以人道博爱教育培养胸襟气质的“大爱”、以传统美德教育培养道德品质的“大家”、以文明行为教育培养言行举止的“大方”、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性格特征的“大度”、以激励教育培养创新求知的“大勇”。
关键词:大气;内涵;途径
大气,是指在言行举止、思想道德、性格气质、为人处世、求知求实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独特魅力,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综合体现,它集品位、品行、品性于一体,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反映。其外延包括:政治思想的“大义”, 胸襟气质的“大爱”,道德品质的“大家”,言行举止的“大方”,性格特征的“大度”,创新求知的“大勇”。只有培养了学生个人的“大气”,才能涵养一个集体的“大气”,当“大气”成为了风气,进而积淀为一种精神文化,“大气”的文化底蕴就会自然而然去影响一届又一届、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我校以“心育为本,规范为枝,健全品质,培育大气,长足发展”为大气教育的理念。从社会的根本需要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自主、自立和创新意识,把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行为品性等合为一体,引领学生把日常行为规范内化为道德提升需要,促进学生自主成长、逐步成人、健康成才。进而寻找一条促进学校德行教育的新途径,全面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效益。

一、挖掘“大气”内涵,把握德育方向。

“大义”教育:具有祖国至上的崇高信念,胸怀天下,情满山河,崇尚真善,抵制假丑,践行忠义。“大家”教育: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勇担责任,乐于奉献,诚实做人,诚信做事,言行一致。“大方”教育:做到不骄傲自满,不妄自菲薄,言谈文质彬彬,举止不卑不亢,纳于言而敏于行。“大度”教育:具有乐观向上、心胸豁达的心理品质,宽厚仁爱,肚可行船,团结大众,和谐人际。“大勇”教育:具备理性的求知观念和进取的求知态度,不循规蹈矩,不人云亦云,崇尚科学,敢于质疑,乐于超越。“大爱”教育:有公众责任意识和高尚的人道情怀,心系大局,情牵大众,赤诚仁厚,无私奉献。

二、开拓教育途径,培育“大气”新人。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义”的政治思想

1、切合时代脉搏,关注国计民生,加强国情教育和时事教育。

(1)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政治、国防、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认识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促成学生对祖国命运、对民族兴衰的关注。
(2)结合当前国家大事,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如结合中国军工事业发展的每一个里程、国家重大外交事件、重大灾难等,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激励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2、结合重大纪念日,开展历史教育,树立民族自强心。

(1)结合伟人诞辰等纪念日,学伟人遗风,践伟人操行。、孙中山等政治伟人心系国家,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陈景润、钱学森科学巨人为科学献身,为国家争光的奉献精神,任长霞、孔繁森等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为正义献身的大无私精神等,都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浓缩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特定阶段的大义精神,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激发学生为祖国崛起,为民族大义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2)结合历史上的国家大事,进行民族精神激励教育。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民族耻辱史,它凝积了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侮的血泪,了解近代历史,就是牢记民族屈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重温古国文明,再现民族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

(1)盛世文明闪耀着社会发展的光辉。“丝绸之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文明、进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强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深入领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从而增强其民族认同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科技创新促进了人类的发展里程。从地球仪、圆周率到四大发明,每一项科技的发明创造均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都改变了”,它直接促进人类文明的飞跃发展。重温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并非让我们躺在先贤的怀抱而安享荣光,而是激励我们重拾民族自信,重振民族雄风,再耀民族辉煌。

(二)加强人道博爱教育,培育“大爱”的胸襟气质。

加强人道主义精神教育,践行新中山“博爱”精神。引导学生从民族大义出发、从人类大爱入眼,以爱心赢取欢乐,以慷慨换取良心,以实际行动发扬中山“博爱”精神。学校教育宜抓住某些重大灾难事件或某些公益事件,广泛发动,层层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体验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

(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大家”的道德品质。

1、加强本地外地学生之间的融合,践行新中山“包容”精神。由于地域及文化差异的影响,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在生活习惯、风土习俗、人际礼仪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别,不可避免的形成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如何调解并融合两种文化,是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促进两地学生共同成长的关键。
(1)加强本土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在交流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新生入校后,各班开展“乡闻乡事”主题班会,各地学生分别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让所有学生认识到差异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互相尊重各自的生活习俗和习惯,在平等中取得对各地乡风乡俗的包容与尊重,从而实现各地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
(2)加强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的结对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增强认同感,在认同同成长。各班建立本外学生结对成长体系,让本地一个或两个学生与外地的一个学生结成成长共同体,加强两地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