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朗读朗读指导竟如此巧妙

更新时间:2024-03-26 点赞:5510 浏览:189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最初的朗读指导

看了窦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后,首先感受到了名师的教学睿智、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在学习课文前的谈话中,窦老师告诉学生,“作家用文字再现了他记忆中的那个园子世界,画家侯国良用画面再现了他理解的园子世界,那么,这节语文课上,我们就用朗读来再现这园子的世界。”朗读的第一步是“文通字顺”,意思就是要做到字音正确,停、连的准确。于是,窦老师便和孩子们开始了美妙的朗读,边读边指导。接下来她引导学生学习:园子里有什么,还有什么样样都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然后引领学生体味萧红难以忘却的仅是园子吗?继续练习朗读并思考,这个园子对萧红而言是个怎样的园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618jyw.com
子?最后从思考作者到思考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园子,你有吗?羡慕萧红的园子吗?
看了窦老师的做法,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她对教材的解读方式是“朗读,再现世界的一种方式”。对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她都是用“有感情地朗读”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看似简单的一篇课文,教材里基本上没有为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做了个具体的指导说明。课文要读得“有感情”,就要老师钻研教材,用心琢磨,准确把握教材,大量阅读有关书目,反复推敲才能读出味儿来。指导不到位或不得法,那学生只是在读字,绝对是没有什么感彩而言的,而且还是一种“伪读”。老师是朗读指导者,是文字作品的传播者,他必须先于学生了解作品,欣赏作品,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受到美的享受。他必须把原作品的独特性、创造性如实的表现出来。在理解作品时,要考虑哪里是难点,哪里是重点,怎样指导学生读?于是,我告诉孩子们,让你们的小脸和你们一起读书吧!于是,可爱的孩子们夸张地用自己的小脸读起书来,表情如此丰富,自己的表情更是不自觉地随着他们的变化而变化,让你看了,也会情不自禁地想和他们一起读。低年级的孩子可塑性比较强,老师把握好课文的读法,长时间的训练下去,孩子们的语感就一定会进步!也会爱上朗读!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会了欣赏、思考,老师必须在严密的语义和深刻的蕴涵上下功夫,从作品中给他们以启迪,老师通过朗读的诱惑、感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爱上了朗读。这些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诚然,就不能驾驭朗读指导。

二、有创意的朗读指导

窦老师把课文读成了这样几块:

1. 朗读欣赏我和祖父劳作的段落,体会我的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2. 朗读欣赏祖父和我的对话,感受祖父对我的爱。

3. 朗读欣赏园子里的自由、美丽,体会作者写园子的自由,是为了抒发我自由的情感,由此渗透借物抒情的写法。这样一个看似随意但层层深入的过程,充分展示了窦老师深厚的解读文本的功底。
窦老师告诉我们:朗读就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怎样深入地获得对文本的“发现”,即独特的感受。有的朗读,听起来也有抑扬顿挫的变化,可就是不入耳。这并不是作品本身有的缺陷,而是朗诵着对作品的“发现”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还是在那里“挤”情,“造”情。朗读者必须要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当然,即便是对于同样的文字,每一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这就涉及一个语感问题。教师作为朗读者,应该使自己从文字中获得感受的能力不断加强。当然,感受不是目的,它的力量在于把朗读者推向情感的高度。那种对文字不求甚解或者是走马观花的人,对语言的表现肯定也只是徒具其形,难动于情,正如扎根贫瘠土地的花朵,也许还没有绽放就已经凋谢了。所以,只有深入细致而又耐心咀嚼文字,即反复地“咬文嚼字”,才能在朗读中结出真挚浓情,感受力强的果实。文章里面有很多对于人物、事件、环境、场景的描写或者叙述,朗读的时候是不是把每一句话读懂就行?答案是否定的。作为朗读者,我们从开始走进对文章进行理解这一环节,就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章里面的内容。透过文字语言,我们要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到,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以及事物的发展变化。其实,强调朗读,读出的是感受,不仅是感情,这中间,无论是形象感受,还是逻辑感受,提升的不都是师生的语感吗?那么强调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提升的不也是师生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吗?生活有多丰富,朗读就有多丰富。文本中有我们未知的世界,这就需要朗读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将空白处,费解处用情境再现的办法以填充和丰满。
总之,凡有助于情境再现,帮助理解文本,调动对文字感受的方式方法,只要不是粗俗低级,而是阳光向上的,就应该大胆地拿到语文课堂上来,为师生所用。情境再现时,朗读常常伴随有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言。有些时候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等。但这些办法不能过多,过火,朗读不同于演戏。语文老师的朗读,要以自然、不造作为底线,否则不但无法将学生带入情境,反而可能会引来学生的哗笑取闹,起到相反的作用。在理解感受作品时,有些时候需要丰富的想象,你必须进入文中的情境,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过电影,活起来,就好像亲眼所见或者自己亲身经历一样。朗读实践中,除了要把握一些技巧,使之给予自己的朗读一些辅助措施之外,对于作品背景和主题的理解与感受,也为朗读的入情入境提供了可循的依据。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境的基调,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以我们说,朗读,一定要明确文章究竟在说什么,为什么说,在什么情况下说。正所谓:功夫在开口之前。对于教儿童朗读,范读不妨略带夸张,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表现情节的起伏、。我们知道,对于儿童。正统不如卡通,言教不如身教。范读着,夸张着,放大自己,慢慢地,自己就会慢慢洗尽铅华,回归自然。而这时,师生的自信誉审美就建立起来了。
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首先要通过读的训练,窦老师的这节课,至始至终地重视和落实了这一点。同时,她对文本的解读非常到位,也很独特,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力求做作者的代言人,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她还说,“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自己解读。”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
总之,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让语文学科姓“语”,引导孩子在文本的解读中达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互融互进,凭借丰富动人的语言文字敲击孩子们的心灵,让语文“语言”的魅力打动孩子们的心。窦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很多需要学生朗读的部分,她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用红笔凸显出来,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这样就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她的课可以看出,她对教材背景挖掘得很深很透,可想,平时她一定读了大量的书,备课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必然是知识的一种积淀,厚积而薄发。窦老师能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这样的朗读指导,这样上语文课,学生怎么能不爱呢?有了这些知识的积淀,才能左右逢源,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得如此清新、自然。就这样领着孩子们玩味着语言,快乐地在语言文字的道路上走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朗读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必须的专业修养,是能够创造“财富”的生产力。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自信,开发潜能,增强记忆。让他们通过朗读突破性格障碍,掌握语言技巧,进行有效沟通,巧妙表达思想,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轻松体现自身的睿智高雅,轻松走上事业的成功之路。朗读高于生活,努力让我们的声音除了表情达意之外,更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艺术的享受。
朗读教学,我会一直走下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