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提高学生革新数学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6467 浏览:205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教学的改革是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一环,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了“能切实的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转变:

一、 由“教书”转变为“育人”

学生是发展的人,从理论上讲,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数学,同样地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学会学数学,关键是在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变为“育人”。采用科学方法,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会学,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坚决地摒弃那种“只管教,不管会”,“埋怨学生笨,埋怨学生差”的错误观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学会“怎样学”,明确“学什么”,也就是说,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只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现象,是导致“学困生”大量出现,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数学,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二、 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

以前我们只注重教师的教,一进课堂就独霸讲坛,滔滔不绝满堂灌,使学生昏昏欲睡,信息吸收率低,做练习时间太少,新知学得糊涂,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看书,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极差,久而久之,学生就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兴趣。
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潜能,促进主体性的发展。教师要树立了全方位的学生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为此,在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设计好问题,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充分预习,尝试做例题和简单的练习,基本上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后,教师再实施教学。“先学后教”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不会的知识点。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依据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 由“课外作业”转变为“当堂作业”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作业却成了学生的“包袱”,成了负担。学生作业量过重的问题已成了教育界挥之不去的阴影。学生为了应付各类作业,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不交、不订正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常常发生在我们称之为“差生”的身上,而且也会不经意的发生在我们所谓的好学生身上。学生不交作业的现象令老师很伤脑筋,甚至感到很失望,不少老师对此现象不理解,往往会很生气地质问学生:“全班那么多同学都能够认认真真的按时完成,为什么就你们完成不了呢?”不少老师针对不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常使用的办法就是批评,甚至有的老师采用停课补做和加倍做当次的作业的办法加以惩罚。由此造成学生作业负担加重,害怕心理加剧,以致使抄袭现象更为隐蔽、更为严重。抄袭使教师不能真实地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补救,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618jyw.com
造成知识的“负积累”;还有的教师一再埋怨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等等,从而造成负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过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没有了双休日和节假日,没有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了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他们只能被困在教室里或家里写作业,从而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较大程度地起到“轻负高效”的效果,一是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从关注量向重视质转变。平时,多数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大,这种题海战,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老师对课外作业的批阅也是一勾到底。只有数量而无质量的课后作业只能让学生互相抄袭,以应付检查,作业不能真正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效果很不理想。二是要做到分层作业,对班级中的优等生,可布置一些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需要独立思考的题,布置一些发散求异的题;对中等生要抓住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这一环,注重读题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布置一些叙述性、辨析性习题以及程度适中的题目让他们做,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水平;对平时作业有困难,经常要在别人帮助下才能完成(包括抄袭他人作业)的学生,则可布置一些通过翻书就能找到答案、依样画葫芦的题目让他们做,以便他们熟悉最基本的知识。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应持有一种“抢救”的态度,以满腔热情耐心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地对他们进行辅导。教师要及时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真正做到课课清节节清,章章清,使师生双方能够始终保持信息畅通,达到教与学同步。

四、由“偏爱优生”转变为“重视学困生”。

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于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演板找优生,谈心还是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却冷淡,不闻不问,致使“学困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为改变上述情况,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大搞“水涨船高”,改变对“学困生”的态度,出些简单的题目让他做,使他们从学习中找到快乐。增加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使他们由厌学转变为愿学、爱学、乐学、我要学。

五、 由“单一钻研”转变为“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既是学习主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又是人际关系的相互交流、合作交流的过程。为此,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通过学习群体的讨论和交流、归纳、验证,形成正确结论,获得更多的经验与体会。尝试表明,采用合作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比采用听课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注意到,在课堂上,若都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的精力不能完全集中;而在分组活动中,分心的同学会比较少。所以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为全体学生拓展主动参与的途径,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还可以激发组里的学生团结、合作意识,更能激发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由此可见,这种“合作交流”学习不仅可以改变我国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老师讲、学生听,一堂课学生一句话都不说的“填鸭式”教学,改变学生各人顾各人的“敌对关系”,而且还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住,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教师应是精心的设计者、循循的引导者、耐心的帮助者;是充满的激励评价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