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汉字初中语文教学中汉字文化传承影响因素流程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33017 浏览:148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等要求。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石和关键所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传承上却出现了重重困难,“秀才识字认半边”的现象屡见不鲜,成年人提笔忘字,青年人书写潦草,火星文、蝌蚪文更是漫延泛滥,甚至有些青年人将汉字拆分与英文组合,“汉字危机”已经越来越影响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传承。面对日益严峻的“汉字危机”,我们应当思考“汉字文化”是否有其内在特殊性,是什么在影响着汉字文化的传承。

一、汉字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构字文化

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关于其产生有许多传说,如结绳记事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等,这些说法或多或少都与汉字的产生有些渊源,但定然不是唯一来源。“按照汉字字体演变情况,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以小篆为界,分古文字和近代文字两个阶段,古文字大都类似一些图画、符号,到了近代文字才渐渐形成了“方块字”。从汉字的结构上看,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并说明了“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如“人”字来源于人侧立之形,为象形字;“刃”字,刀上加一点,指示刀刃之处,为指事字,等等。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又将汉字的这六种构形方式称为“四体二用”,也就是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是构字法,而转注、假借是两种用字的逻辑思维。可以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说,汉字是一种因形赋义的表意文字,每一个字的构造都有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演变,从独体字(不能拆分的字)到由部首和偏旁组成的合体字,从偏旁的声符到义符,无不经历了先辈们几千年的推敲和创新。汉字博大的构字文化在令人惊叹的同时也提醒着今人,将构字文化传承,沿着先辈们留下的足迹走下去。

(二)汉字的精神文化

中国人的生活与汉字密不可分,其生活情感,人生态度,生存价值都深深地刻在每一个汉字之中。此外,中国人还将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融入汉字中,令汉字蕴含了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
“汉民族的先民们,通过对事物的直觉意象,把自己对世界的情感体验用直观地汉字表现出来。”如“姓”,从女从生,反映的是母系氏族的社会现象;“王”字,本义是光的意思,是“旺”的本字,反映的是古人对火的崇敬,等等。这些例子在汉字的海洋中多不胜数,但无一不是融入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在此基础上,汉字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促成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字游戏,以灯谜和析字联为代表,为人们表达情感、施展才学提供了许多满含哲理并且富有趣味的平台,使人们能从游戏中体味人生哲理,从智慧中发掘人生价值。

二、影响汉字文化传承的因素

(一)汉字本身的复杂性

“最简单的汉字只有一画,而最繁的多达三十七画以上。”[3]与英文相比,单从笔画的数量上汉字就比字母复杂得多。再从总字数上看,可统计到的汉字就达五万字以上,超过了任何一个拉丁语系国家的语言文字。而且,汉字本身具有灵透的思维,进而组成了各种丰富的词汇,在这些万千词汇中几乎没有两个意思完全相同的词,即使两者词义上非常接近,它们之间还存在着语境、语气等差异。可以说,庞大的词汇量使汉字更为精确、生动,但同时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和学习难度。另外,汉字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里面积淀了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数之不尽的成语和典故就是例证。这也就意味着,要实现汉字文化传承,必须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火星文”的出现

根据德国学者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春初期,学生开始受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就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烦恼,他们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个时候学生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努力使自己与众不同但又易于随波逐流。于是,“火星文”应时而生,其一大特点就是颠覆传统,大量地使用缩写、符号、错字、古文字,并且任意组合,不守常规,如“1切斗4幻j,↓b倒挖d!”意思是“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表酱子”代表“不要这样子”等等,其书写简单、另类的特点正迎合了当代初中生追求叛逆的个性,以至于在学生的书写中蔚然成风。可是流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极大的威胁,火星文颠覆了汉字应有的结构,存在着许多废用的简体字,缺少语言文化特征,更没有任何文化底蕴。不仅如此,火星文的过度使用会对青少年的国学认识、历史观、世界观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一些学者还指出,火星文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化感悟能力,酿成真正的“母语危机”。

(三)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有限性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到学生认知结构中同化和顺应的完成。就汉字文化传承而言,同化是指学生将新学习的汉字文化纳入脑海中已有的文化系统中,顺应是指原有的文化系统不能使新学习的汉字文化同化时,调整原有的文化系统以适应新的变化。因此,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丰富与否与汉字文化的传承能否顺利进行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在山村长大的孩子对与动物和植物相关的字词学得更快,而城市的孩子对于一些难写的谷物字词的学习却困难重重,而且也没有兴趣学习它们的历史渊源。这正是因为山村的孩子将学习到的汉字纳入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能将学到汉字与见过的事物一一对应,个个具象化,但城市孩子因缺乏对相关事物的认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同样,加强汉字文化传承也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汉字有关的知识经验能促进汉字文化传承中所遇到问题的表征与解答,有关知识经验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接受新知识的重要原因。必要的汉字文化功底、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将有利于实际学习汉字中遇到问题的顺利解决。而初中学生在这一方面由于年龄较小和相关经验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汉字文化传承的有效性。

(四)学习材料的内容、形式与教师的指导之间不相匹配

汉字文化学习材料的内容是广泛的,凡是有关汉字文化的资料都是初中语文识字教学中所应涉及的,其形式包括书籍、电子信息、民间轶事等等,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适当的内容,以正确的形式进行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提出过“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即“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在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与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4]也就是说,如果选取的汉字文化学习材料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或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知识没有任何联系,而又不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些综合起来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使汉字文化传承波折重重。
此外,在学生处理学习材料时还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缺少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无法有效地吸收学习材料中的汉字文化信息。教师的有效指导,应当通过设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总揽全局而又兼顾个别差异的引导,这样才能加快汉字传承的步伐。
以上四种影响因素从课程意义上看,是语文课程中汉字文化涵养化育功能实施的极大阻碍。对教师而言,应从强化学生对汉字的情感体验和提升自身汉字教育水平两方面入手去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承,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索与总结。
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素质教育推进中农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10YJC880175)部分成果,201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专业知识发展为向度”(课题批准号:2010316)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陈瑾.汉字图形化的视觉表现[D].上海师范大学,2009.
李梵.汉字的故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姚金铭.汉字文化思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武玉龙 李金枝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04100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