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政治理论基于建构主义论述高校“思想政治论述”课教学对策如何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9234 浏览:272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知识观和师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秉持“生本化”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积极探究“情境化”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推进学习评价的“综合化”,才能促进大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国家和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缺乏创新,依然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在教学评价上注重理论知识的考量,忽视实践能力的评定;在教育效果上片面强调学生的政治倾向性,忽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面。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效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知识观和师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优化了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认识,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对话、协作等要素,在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下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由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彻底摒弃了传统的“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和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重塑了“发现—建构”的教学新模式,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学习应该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传统的学校教育对于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给予过多的关注,班级授课制的教室几乎成为唯一的学习环境,这种单调的学校生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和学习兴趣。建构主义理论大大推动了教育教学对于环境的选择和创设,将学习活动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一、秉持“生本化”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教学理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以学生为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持“生本化”理念,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教学设计面向所有学生,接受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兴趣爱好和所思所想,着眼于他们的发展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运用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体验和探索中认知世界、发展自己。
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意义建构者。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协助与指导,对学习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及处理,主动把知识建构在自己的头脑中,从而真正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指导者。这种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符合要求的教学情境,协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学习和建构过程并非从零开始,先前所形成的知识经验体系影响着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具体方式,从而影响着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特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别关注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不完整认识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3]教师将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正确理解、积极建构教学内容,通过“同化”和“顺化”的过程达到一个新的认知水平。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盲目追求既定的理论知识,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要。当这些逻辑严密、表述严谨、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经由教师照本宣科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往往显得抽象、枯燥和无趣,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吸引力不足,教学效果甚微。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融入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学生实际的素材之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使之成为对学生成长最有帮助、最有吸引力的课程,是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优化,必须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合理超越,尤其是要加强教育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之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事实上,广义的教育最初是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的,真正是所谓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通过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使教学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现实生活的世界,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需求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实“贴近社会实际”的内容。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正确看待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帮助解决学生因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各种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学内容要突出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才需求,关切学生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为他们提供认识和掌控社会生活的钥匙,这样,能够触发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三、克服既往的理论说教,探究“情境化”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不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模式和方法枯燥无味。传统教学模式先对所学知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618jyw.com
识进行简单地抽象,去除无关紧要的信息,然后以灌输的形式“教”给学生。这种去情景化的教法使得学生对概念和理论较为熟悉,却无法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常常不能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任务。建构主义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意义建构的体验性,让学习发生在与现实背景类似的环境中,促进学生从知识积累转变为积极的意义建构。[4]学习是合作的、社会性的活动,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学习是建构知识的基本方式。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具体的思路是: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即希望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设计需要完成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资源,并针对活动过程提供适时的反馈与指导。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源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领悟、在交流中提高、在建构中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今,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快捷,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发网络空间的相关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
鼓励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合作学习可以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小组成员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分享不同观点、澄清所生的疑虑,在开放性的对话与协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可根据学习要求设计任务和问题,安排学生学习和讨论,并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崇尚学生的感悟和自觉,能够刺激学生反省与思考,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5]

四、紧扣教学目标,推进学习评价的“综合化”

学习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对学习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驱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方式往往借助于终结性测试,学生被评核的绝大部分是结果性知识,纵然是答案开放的分析题,学生作答的仍是教科书或参考书上的现成的材料。这种非人性化、脱离教学情境化、低层次认知导向的评价模式,无法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不能科学地评定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灌输的,而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个体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于外部事物和现象建构解释的过程。因此,对学习的评价不应以学生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的程度、解释事物的水平、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因素综合考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考核,又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评定;既强调统一的标准,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既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也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之上的真实性评价,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有效补充。真实性评价是一种要求学生通过完成真实任务来展示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技能的意义运用能力的评价方式。除了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之外,对学生解决真实性任务的过程同样感兴趣,能够综合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成长和变化,教师从而有机会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并及时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所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探索互动、协作等教学方式以及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的学习,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王春.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J].中国电力教育,
2009,(21):29-30.
[3]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赵富春.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校人文教育[J].江苏高教,2010,
(1):88-90.
[5]贾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33-134.
(责任编辑:宋秀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