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对话阅读教学中伪对话现象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11138 浏览:460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对话有上下互动、对等互动、交错互动等多种结构方式。从解释学“视野融合”的角度来探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所有的对话都是“视野融合”式,即对话者之间存在差异,具有各不相同的“视野”,对话之间不断进入双方的视野,互相弥补,形成新的视野,双方均在对话中提到提升,实现教学相长。这种哲学解释观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由此看来,对话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更是一种以交流和相互的理解为目的的教学品质和精神。因此,我们从“视野融合”的角度来审视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少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对话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伪对话现象。
现象一:穷追不舍,一问到底。即老师按照课文内容,根据文章思路设置若干琐碎的问题,用这些问题牵着学生去读文,讨论,以得到老师期望得到的答案为完满结果。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科带头人“国培”培训过程中,初中语文组2010年12月15日在重庆江北中学对四个学员的观摩课课堂观察发现:四堂课中提问最少的32个问题,最多的47个问题。这些问题中,除一次由学生自己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之外,全由老师提出。由于问题琐碎,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真正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很少,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流于形式,师生少有机会听取相互之间的不同见解。
现象二:我说我秀我作主。即课堂一味强调互动,强调学生的表演,“我的课堂我作主”,学生根据课文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合作学习,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自由言说,或是歌之、舞之、画之、演之,游走在文本边沿,而教师,则基本从课堂隐退。
现象三:“活动板块”。即老师遵循文学欣赏的一般途径,按“新课导入——整体感知——品读赏析——质疑探究——体验反思——拓展延伸”几个板块组织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既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文阅读的规律,每个板块的任务明确,教学流程也很清晰,因而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采用这种课型的教师最多。但在教学实施时,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起承转合,不管学生在前一板块中的学习效果,或生成的新的问题,机械地从一个环节跳到另一个环节。
上述几种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中,从师生交流的角度看,力求避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现象,主要采取师生对话的交流形式。以视野融合的解释观来剖析对话,对话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首先,对话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性和启发性;其次,理解和反思是对话的重要特征。”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对话,一是师生与文本的阅读对话,一是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师生与文本的阅读对话是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的前提,这两种对话的指向都是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一起共同建构文本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上述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有偏离对话本质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伪对话或是无效对话的问题,与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对话的理念是不一致的。

一、教学对话是封闭的,偏离了对话的开放性的要求

1.对话的前提条件缺失

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阅读前见”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条件。阅读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近,学生缺乏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没有形成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视野,即解释学所说的“阅读前见”,学生其实还不具备对话的资格,当然无法真正参与到对话中来,造成对话的前提条件的缺失。对话,只不过成了教师的“请君入瓮”的表演手段,阅读课堂教学看起来是在师生间的对话中进行,但由于学生忙于应付教师“连珠炮”式的提问,对话中可能学生并没有真正表达自己的主见,没有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没有形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鸣,这样的对话,是单向的。没有形成以理解为目的的交流,都不是真正的对话。
从文本解读方面来说,学生也好,教师也好,当他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入文本,得到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带有他自己的个性。只有多个声音才能构成对话,也就是说,文本理解的多元性,也是构成对话的前提条件。如果教师最初设问的目的,就是诱导学生得到预设的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上来,这就违背了文本解读的规律。“其实是以回忆为导向的,并不具备真正对话的开放性和进步性。相反,它只是意在获取存在于外部的和先前已知的真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对话成为掩盖教师“一言堂”的幌子,这样的对话是浅层的、封闭的。没有争鸣,没有创造,没有反思和批判,也不是真正的对话。
从教学关系来说,曹明海教授认为:“阅读教学也是‘教’与‘学’相沟通的过程,是在师生与文本视野融合的基础上教师‘教’的视野与学生‘学’的视野再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达成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以平等、信任的诚心,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观,也是实现真正对话教学的前提之一。从以上几种课堂教学现象来看,教学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语文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提升,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教师预定的阅读某篇文章的具体教学任务。对话,成了营造“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的表面形式,并没真正向学生的心灵开放。这样的教学对话,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对话,同样不是真正的对话。在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上述“我说我秀我作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对话者容易集中在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大多数学生只是“看客”。这样,教师的“话语霸权”转为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既没有在师生之间形成开放的对话,也没有在全体学生之间形成开放的对话。

2.新的视野生成缺失

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的问题太多,缺乏梯度和深度,教师仅仅是将一些常识或者文本的内容转换成问题提出,徒具对话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却未能在对话过程中有效激活,缺乏学生思维参与,对话过程中很难生成新的视野,仅仅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恢复了教参或是教师对文本历史意义的固有理解。在加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看来,理解一个文本,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去追求文本的客观意义和终极意义。这个观点启示我们,阅读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复制文本意义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去建构、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加达默尔认为:“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师生双方从自己的阅读前见出发,与文本融合成为一个新的视野,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达成理解,形成新的视野,推动对文本的意义的创造性建构。这种以尊重学生创造性理解文本,师生之间视野不断融合,推动文本意义不断有新的生成的过程,才走向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指归:不仅仅是对文本意义的固有理解,语文能力的培养,而是指向人的精神建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