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疑问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9669 浏览:360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创设学习情境,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疑问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称为内驱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特点,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过程. (1)新课开始,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创设学习情境,为本节学习提供了激发疑问的源头. (2)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我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 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迅速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 佩服的表情. (3)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我组织学生讨论“36,24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 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但当老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所以36,2439能被3整除. ”学生这样回答,一是受到了思维定式的影响,二是错误地认为教师之所以能迅速说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以此为依据的. 学生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因此不立即纠正. (4)在学生回答后,我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43,519,7426,213,2386,分组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3,6,9. 我要求学生算一算,看这些数能否都被3整除. 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自然对前面的推论产生了怀疑. (5)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我再出示另外一组数:12,430,1514,501,4338,9387,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是不是3,6,9,然后算一算,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有些数却能被3整除. 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百思不解.这时我又深入了一步.
通过对上面两组数的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疑惑更深,不知道一个数究竟应该根据什么特征来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但也终于发现,用旧方法(看个位上的数)不行了,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 至此,步步激发疑问的目的达到了. 在进行激发疑问的过程中,要掌握好以下要领:
1. 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① 科学地设计激发疑问内容,巧妙地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② 为低年级学生设疑要注意浅显易懂,使他们既感到新奇、疑惑,又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很快想通道理. 为高年级学生设疑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一定的思考性. 要利用数学知识的精妙之处来激励学生广泛地联想、灵巧地思考、严密地推理、精确地计算.
2. 激发疑问要符合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性. ① 所选用的事例必须鲜明地反映出数学的基本原理,使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展示给学生. 如例中的第二组数里的12,501,4338,它们之所以能被3整除,就是因为它们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本质特征. ② 设计事例要注意数量适当,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事例太少,学生不易综合、总结概括出数学规律;事例太多,又会扰乱学生的思路,耽误教学时间. 如前面事例中的两组数.其中有两位数12,三位数213,四位数4338,而且每组数的数量适当.
3. 激疑要抓住知识的联结点,具有针对性. ① 教师激发疑问应该依据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抓住新旧知识矛盾冲突的关键之处. 如前面事例中,就是抓住能被2和5整除的数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同这一矛盾. ② 激发疑问要针对学生学习知识时在推理和判断上的误区,使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推理产生疑惑,产生解惑的迫切感.

二、实际操作,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这样,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就形成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就要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个距离. 如前面举例第(5)步后,在学生急于探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不忙于告诉结论,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自己找出特征. 操作过程如下:
1. 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出前面两组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519,213,12,501,4338,9387,指导学生用小棍在准备好的数位上摆出来.

2. 让学生观察每张数位表中小棍的总数是多少.

3. 在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用几根小棍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用3根,6根,9根……(3的倍数)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
4. 让学生不改变数位表中小棍的总数,任意交换或调整小棍的位置(可增大或减少位数). 看能不能摆出一个不能被3整除的数. 这一步既是技巧性操作,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又是兴趣性操作,是学生操作的高热阶段. 操作完毕,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只要小棍的总数是3根、6根、9根……(3的倍数),无论怎么摆,摆出的数总能被3整除.
5. 通过激发疑问与操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学生的思维中形象地形成,教师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结合各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在组织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的抽象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安排. (2)操作设计要切实直观形象地反映出知识的特点,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3)操作活动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 (4)操作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揭示规律,以达到“明理”的目的. (5)组织操作要把握好时机,哪一环节中进行什么操作,要周密地安排. (6)要处理好教师操作和学生操作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是学生操作的,尽可能指导学生去操作. (7)在学生通过操作,明确算理、规律后,要组织学生抽象、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算理、规律等,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