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浅谈高中语文审美教学学术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28566 浏览:1319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人文性;情境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以其陶情冶性的人文关怀形式与以往单纯培养理性、传授技能的智力教育区别开来,越来越多的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引领学生徜徉在书林翰海中,体验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愉悦的审美体验?我们有必要对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

一、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当前的语文教学,缺少人文性,枯燥单调是广大学生对语文课的评价。在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划分课文结构,归纳段意,检查背诵。学生奋笔疾书,唯恐漏掉老师口授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秩序井然。我们承认,这种教学方式的确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是却将美文的内蕴抛之脑后,这样的语文学习必然步入歧途,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压力的痛苦而不是一次愉悦的审美体验。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审美教学。

二、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

1.教学生关于美的知识

要使学生步入美的殿堂,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关于美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有计划地、系统地讲授了一些美学知识,使学生对美的范畴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一尊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优美传神的形体美,令人叹为观止,这是雕像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让人常看常新,这是绘画美;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使人感到一股荡气回肠百折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这是音乐艺术的美;读到白居易的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文学美。我结合高中语文的实际,把语言美、意境美作为审美教学的重点,把审美教学渗透其中。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接受能力

(1)情境式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教学中激发学生审美热情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情境式导语设计能激发学生审美热情。如我讲《祝福》时,是这样导入的:“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文学独白的方式,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同时又营造出一种凄美之境来唤起学生的审美热情。又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曲曲折折的荷塘,圆圆的叶子,像亭亭舞女的裙,还飘来缕缕荷香。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去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吧!”这段导语,既传神地描述了客观景物又抒发了主观情感,语言形象生动,一幅多姿多彩、极其绚丽的优美之境展现在学生眼前,激起学生对荷塘的美好憧憬,使学生满怀地投入到学习中。
(2)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我通过文章的优美语言,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赏力。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有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我们学习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文课本中收入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放飘逸,《雨霖铃》的缠绵悱恻,《拿来主义》的犀利、幽默,《赤壁怀古》的磅礴、激越,《山居秋暝》的清新、质朴,《荷塘月色》的高雅、隽永,《长江三峡》的瑰丽、壮美等等,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美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深入地体味不同风格作品的语言美,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在课堂上,我还通过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体味作品的意境美。欣赏作品意境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十分注重意境美的创作,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雨霖铃》扣住“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就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将自己的离情别绪融入这几个意象中,渲染出一种凄凉、伤感的艺术氛围;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中抓住“孤烟”“落日”意象创设出雄浑壮丽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渲染出幽清明净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3.引进时代活水,提升审美人格

教师可以通过校内外的课外活动渗透审美教育。在校内可以组织语文兴趣小组,创办校园文化社,办墙报等,让学生接受美的诱导,动脑动手,寓教于乐,自然而然地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可以通过社会审美活动的创设,渗透审美教育。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郊游,接受美的熏陶;搞社会调研,接受美的再创造,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并用笔讴歌美,使学生由一个审美的人变为一个具有强烈审美意识,渴求美、创造美的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才能让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总之,只有做到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育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杨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反思及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2(11).
(作者单位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