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作文谈“下水”作文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怎样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32150 浏览:1455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目前学生觉得作文难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东西可写,词汇贫乏,不会开头、结尾,感到头痛难写;二是学生抱着应付和应试的态度去写作,缺乏写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帮助学生观察积累生活,激发培养写作兴趣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具有强烈的协同参与意识,探究交流意识和和谐意识。具体到作文教学,语文教师除了在整篇作文上示范外,还应该在构思行文的细节上示范。语文老师要“下水”作文,既是教学常规也是现实需要。

一、教师写“下水”作文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作文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僵死”,如老师命题并提要求,学生写作并按时完成,不讲过程但求结果,导致学生对作文课兴趣不浓。每遇到作文课,多数学生叫苦不迭。这就需要教师把培养作文兴趣引入“创作”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过程的乐趣。其次,《中学语文新课标》在写作上要求学生逐步养成“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的写作能力,作文教源于:论文 范文www.618jyw.com
学即教师对学生从搜集素材到修改加工等环节引导的过程教学(《文章写作与修改》高二选修)。由此可见,这是一个重在“过程”的动态教学,语文老师在各环节上都需要“动手”而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动口”,不能给学生留下“只会命题,不会写作”或“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

二、对“下水”作文进课堂的建议

1.整篇“下水”作文。整篇“下水”作文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同题作文,讲评时,与学生交流创作体会和构思过程。这样做是为了与学生缩短距离,分享彼此在创作过程中的“苦”和“乐”,达到“英雄所见略同”的教学效果。
2.构思或行文某处细节上的“下水”。例如怎样“选材”和“组材”细节的示范。在一次以“生活”为题的作文中,有一位学生写了这么一段:“生活是什么?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人生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开拓进取,克服困难,勇于竞争,战胜挫折,实现梦想;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消极避世或玩世不恭,怨天尤人或自命不凡的心态。”
还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生活是一个舞台,作为舞台一个角色的我们,有人一辈子轰轰烈烈,有人一辈子平平淡淡,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用尊重的态度对待人生。”
根据第一位学生的表意,我在其作文本上也写了一段:“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你‘撑着油纸伞’跋涉‘寂寥的雨巷’,越过一道道‘颓圮的篱墙’;生活是人生河畔的金柳,积淀着彩虹似的梦;生活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峥嵘岁月。而你可不能一味的冷漠、凄清、‘哀怨又彷徨’,不能一味追求‘心远地自偏’式的自我安慰,更不能陷入‘吹不起半点漪沦’的‘一沟绝望的死水’。”
在讲评课上,针对第二位学生的表意,我又在电子屏幕上打出我的创作:人生是一个舞台,也许你是一位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结着愁怨”的小旦,也许你是一位风华正茂敢“到中流击水”的武生,也许你是一位一辈子在幕后跑龙套“为人做嫁衣”的服务生,但你必须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用尊重的态度对待人生。
然后,我问学生们喜欢哪种表述方式和原因。通过交流体会学生们明确了以下事实:一是教材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作文素材宝库;二是名句的学以致用可使文章熠熠生辉;三是抽象议论逊色于形象解说;四是引用或化用典故可增加文采。如此“下水”,意在提醒高一学生在高一时就应注意文本的文化资源。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力争活学活用。让学生明白文本所包含的写作素材是写作的资源和基础,作文的题目、题记、小标题、正文都可以直接引用和化用古诗文,以此丰富作文内涵,增加作文文采。引导学生要有意识地将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广为人知的事迹或细节用简洁的语言排列出来,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理性的认同;将相关历史人物与表现该人物品质、思想或性格等特点的诗文句子相结合,共同表现文章主题。
此外,在伏笔照应,过渡衔接,遣词造句等方面,语文教师也要勤“下水”,巧“下水”。
3.“下水”作文可借助媒体传送。教师现场演示的内容,可以通过幻灯,语言座等现代化工具展示或传达给学生。如教师将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录制成磁带或“mp3”、“rm”等格式文件,到时有选择地播放,从而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任编辑韦淑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