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文言文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深思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24541 浏览:1097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考题是除作文题目外单项分值最重的考题。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疑惑和难题,本文剖析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怕学、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出路
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普遍方式是由老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再在“翻译”的基础上讲解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针对现阶段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结合笔者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作了一个思考总结。

1.变“死读”为“乐读”“善读”

过去把“上学”叫做“读书”。可见,书是要读的,上学就是为了读书。“读”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读”更为重要。但为何学生早读晚读课堂上读,读得口干舌燥,扯破喉咙,还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为朗读而朗读,或者说对朗读的指导流于表面,缺乏有效的诵读指导。朗读指导不仅要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技巧的帮助下读出作者内在的情感,读出文章的情味。
要让学生做到有效的朗读,能读出句子情味,就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乐读”“善读”。所谓“乐读”,就是培养学生自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依据情况适时采取教师范读,或者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大多数学生较熟悉课文内容之后,还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风格,使学生真正做到“乐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高效地进行。所以读书不单要“乐读”更要“善读”。所谓“善读”就是“会读”,就是培养学生在朗读中能读出内容、读出感情。要完成这一步,显然比激趣要难得多,老师的幕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在的情思,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来,使学生真正做到“善读”。

2.变“就文论文”为“知人论世”

反观我们的文言课堂,教师教学依据的往往是《考试大纲》而不是《教学大纲》,把课程理解为单一静止的课本,眼光只盯在课本上,在课文中寻找着那些可能会出现的考点,把课文肢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从考查的角度只就文论文,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文学作品常常是作者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处境,然后再理解文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得多了。而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前制作学案时就要设计相关问题,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课堂上只要交流展示学生预习的成果即可。

3.变“从本到本” 为“立足课内,向外延伸”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可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传授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考题,虽然考点的相关知识与课内密切相关,但选文都出自课外,这就要求老师把教材当作例子,由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从本到本”,缺少迁移,这就要求老师教学要立足课内、以点带面、向外延伸、讲练结合,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所谓“立足课内”就是课内的内容要讲深讲透,夯实文言基础,以便于学生开展真正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所谓“向外延伸”就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能举一反三。课外的延伸能起到的作用先是加深对课文本身的理解,然后才是迁移。迁移的方式多种多样,或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或适当地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扩大阅读量。例如,笔者在执教苏轼的《赤壁赋》时,给学生讲解“赋”这种文体的特点,同时让学生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并在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
总之,要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教师不仅要立足课内,做到以读入手,注重实效,言文并重,抓好课内文言文阅读教学,更要切实可行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文言文阅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学以致用的目的。 源于: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