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功利期待前言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34928 浏览:159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仅作一般性历史著作解读,举步维艰,其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这篇文中寄寓着作者的期待与情感,表现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天下治平的期盼,以及对开明的政治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经典名篇 解读的困惑 功利期待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其主要内容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它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原文如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既为史书,当以史实为据,述而不作,以严谨的笔法将事实忠实地记载,不应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因此,把本文仅作一般性历史著作解读,举步维艰。具体来说,有以下疑点。
第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逻辑基础是类比推理,是以自己家中的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以邹忌自己与周围人之关系推及齐王与身边人之关系,以小家推及大国,推理的结果归于一“蔽”。这是邹忌进言的思路。而类比推理本身具有或然性,这种思维方式只能用于写文章、讲故事,在政治生活中理应没有生存空间。
第二,“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主要是让进言者不分高低贵贱,进言方式不拘一格,极力鼓励当面直言。此令好听不好做,实施的可能性极小。
第三,“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无论齐王如何努力,“虽欲言,无可进者”的清明政治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句过分渲染了邹忌进言的作用,与史实不符。

第五,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个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
曾有人指出:《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还有人说:“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并且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更有人说:“《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轻倾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618jyw.com
,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散文,文章一定会寄寓作者的期待与情感,必然蕴涵特定的主观命意。《邹忌讽齐王纳谏》也不例外。作者要通过这段文字表现自己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天下治平的期盼,对开明的政治生活充满向往,对强国的追慕。

一、察纳雅言之君

在君主集权制的政治生活中,君主远离下层民众,通过一层层官僚机构实现上令下达,下情上传,于是,与士大夫共同治天下就成了不争的事实。历代君王尽管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可是限于各种原因无法根除各种人为因素对正常政治生活的影响甚至抵制、阻挠。君主受制于近卫之臣,各级官僚和办事机构在正常事务的处理中或多或少掺进主观因素,以致政令阻塞,君主深受蒙蔽在所难免。
因政治利益的需要,人为歪曲事实,手握重权的臣僚有意对政治信息过滤处理,以致君主不能掌握事实真相。在众多纷杂的政治信息中辨伪存真,必然成为有志明君追求的目标,而对察纳雅言之君的期盼则成为许多侍卫之臣的政治期待。
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认为“善”,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而文章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开明君主。
五霸七雄争权夺利的时代,明君的政治优势明显突出。身为一国之君,掌握第一手资料,励志图强,成为国家强盛的基础。当时,士人寻求明君,一展雄才,建功立业逐渐成为社会潮流。文中齐王能虚心听从重臣邹忌之言,广开言路,力除弊政,正是战国之际时代的呼唤,也是君主专制政治的理想明君。

二、能思善谏之臣

辅弼之臣,虽尽忠竭智,一心为国,难免被误解。如何把自己的观点用适当的方式表述出来,又能为君主接受必然成为臣僚的基本修养。邹忌能从自己家的日常小事中受到启发,悟出自己受蒙蔽的事实,又能从自己出发,想到一国之君的处境与自己相似,想到国君受蒙蔽的事实,可谓善于思考,擅长思考。邹忌在周围人的交口称赞中,头脑冷静,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可见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当他通过观察思考,由现象到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维缜密、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当他把这一生活现象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的时候,一位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善于发现问题的谋士形象就跃然于纸上。而他高超的劝谏艺术更进一步刻画出他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面见齐王,邹忌先说自己家事,再谈自己处境之危,转而说君王和自己相似的处境,最后说君国之危。说理自然,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步步紧逼,让君王在由小及大思维交流中顺利接受建议,可谓善谏之臣。这种臣子是君国之所需,这种品质是臣子之所求。作为追求“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人,邹忌自然成为了榜样。作为求贤以自强的有为之君来说,邹忌必然成为理想的选择。能思善谏不只是为臣之道,同时也是士阶层极力追求的必备能力之一。

三、雄霸一方之国

春秋战国之际,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雄霸一方。立国万世是一代君王的梦想,也是各位侍卫之臣的梦想,同时也是深处连年战火的广大平民百姓梦寐以求的太平世界。
他国来朝,在春秋战国之际如同幻想,是上至君、下至民殷切期待的。强国之梦,何其之难?正是这一原因,他国来朝就成为称雄万世的代名词。由于现实中无法实现,只能求诸于理想的世界,本文中游离于历史事实之外的刻画正是这种理想的形象显现。

四、爱国忠君之民

普通民众眼中,政治生活并不是他们关心的。大多数情况下,民众对政事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事不关己,高挂起”成了一般民众对待政治的常规选择。而齐王之令,面对群臣吏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在当时,把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展到民,既表现了君主难得的开明,又表现了对“民”的期待,希望“民”能把国事纳入自己的思维范围,关心国家命运,关心国家事务。后文虽未见到“民”在政治活动中的表现,但对他们在政治活动中应有的表现给予很高的期望已经是事实。热心帮助君王除弊政,献言献策的普通民众既是千古帝王的期待,也是各类想建功立业的臣子的期待。

五、兴利除弊之政

理论上讲,任何现实中存在的政体、政治生活,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要维护一个政权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兴利除弊。改良也好,革命也罢,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陈出新、途穷思变的结果。上至君王臣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希望每一个政权能不断兴利除弊,最大限度地造福于国家和人民。邹忌讽谏,齐王称善,迅速采取摘自: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一系列措施,努力消除为君之“蔽”,积极创建有利于国家强盛的政治环境,君王的魄力和勇气让人敬佩,开明的政治让人向往。
综上所述,《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有强烈功利期待的散文,表现对理想政治的强烈期望,因而千百年来人们百读不厌。察纳雅言之君、能思善谏之臣、雄霸一方之国、爱国忠君之民、兴利除弊之政也是千百年来文人雅士所追慕的。所以,这篇文章自然成为不断寻求治平理想的千古文人喜爱的经典名篇。
参考文献:
徐仲涛.《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李叔文.书《战国策》后.
(责编 张翼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