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革新能力学术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20234 浏览:865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95-3089(2013)17-0-01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不仅是数学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思维与活动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操作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过程中摘自: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但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闪现。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诱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1)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2)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柱体模型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自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的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底面半径与高的乘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共同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交流、讨论能集思广益,既能体现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而产生独特的见解。例如: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我首先设计这样一道题:1+0.25=?让学生讨论该如何算比较简便。有的学生认为,1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因此把1化成1.625计算比较简便,有的学生生认为0.25容易看出,把0.25化成分数计算也不见得繁琐。这时我鼓励大家举例验证,使大家意见逐步统一,归纳出计算方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先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先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再进行计算。这时有一位同学举出一例:+1.25+可以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先算+得1,再算与1.25相即可算出2.25,既不要把小数化成分数,也不要把分数化成小数。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此类计算的一般方法,又掌握了特殊处理的方法,充分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的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如:在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六(1)班有男生24人,比女生少12人, ?(补充问题,编成分数应用题)。学生积极思考,编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编题、解题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激励评价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征、也就是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那么定会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浪花一溅千丈,定会呈现出人人想创造,人人能创造,人人有创造的局面。反之,将会熄灭学生创造的火花,阻断学习兴趣的源泉。如:在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47.3×0.72+4.73×2.8中,许多同学都是按运算顺序,先把两边的乘积计算出来,再把两积相加,得出最后的结果。即:
47.3×0.72+

4.73×2.8

=3

4.056+13.244

=47.3
这时,我问:“谁有不同意见?”部分同学举手,指一名同学说:我用4

7.3×0.72+43×0.28来计算,这样就可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即:

4

7.3×0.72+43×0.28

=4

7.3×0.72+43×0.28

=4

7.3×(0.72+0.28)

=47.3×1
=47.3
因为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这种思路是正确的。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对上述的解题思路进行了分析,确认了这种解法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具有独创性,立即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要大胆想象,做到有所创见,有所发现。

五、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质疑问难是探索求知,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肯定他们这种积极思考,爱提问题的行为。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他们深入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求最小公倍数”是,一学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得到了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后,我鼓励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学生们提出了:为什么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为什么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些问题。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再把36和72的质因数与12和18的质因数进行比较。于是在教师的点拔下,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从有疑到敢问,从敢问到联想,是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可见,质疑、设疑能有意识地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总之,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只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