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源头活水文言文教学源头活水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18705 浏览:827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高中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肢解”一篇篇优秀的古文,力求深入、透彻。尽管很多高三学生能将几十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倒背如流,但在高考面对文言文时仍然会紧张、无措,甚至“发挥失常”。那些平时就对文言文失去兴趣、望而却步的学生,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不禁让我想到英语教学,倾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全力的英语学习,在经历几年不间断的学习后,竟然连日常的交流都有问题,这是为什么?
文言文的学习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字翻译上,而放弃探究其文字承载的文化内涵。另外,从考试大纲的要求上看,文言文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分数,更是为了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对现代中学生进行熏陶与启迪。忽视后者,前者将如强弩之末,毫无前途可言。因此,重文言轻文化现象似乎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笔者在高三语文任教过程中,细读2012年高考文言文选材与试题,深感高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文化教学。
从高考文言文的选材与试题上看,近年来,各地高考文言文的选题以人物传记为主,主要体现人物的“忠”、“孝”、“有才能”、“有远见”、“正直”、“仁义”、“宽容”、“清廉”、“勤政”等精神品质。例如,2012年山东、江西、广东考卷分别从考查传主的“美德”、“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实心任事”方面出题。看似简单,但同时设有对考生有干扰作用的选项,如果对这些精神品质的内涵理解不深就会误选。比如江西卷“廉洁”一词侧重于清廉、不贪污,因此选项D中提到的“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正合题意。要想在这些题上得分,只靠文言词语的积累是不够的,还要以课本为基础,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指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机构的共同精神、共同心理状态、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苏武的坚贞爱国、荆轲的舍生取义等,这些无一不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启迪着后代的智慧,滋养着民族的灵魂。学习古人的精神品质,不仅能健全学生的人格,而且能使学生在考场上对文章中人物的行为与品质有正确的分析与把握,不至于混淆概念,被选项所迷惑。这些“英雄人物”和“先贤形象”所体现的精神主要集中在刚健有为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天人合一的精神三方面。这三方面又包含许多一般命题,作为传统文化的“内核”历经千年被沉淀下来,与现代文化和谐相融,以其深刻的内涵帮助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即无论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力量。近年来高考中的新材料作文所涉及的立意大多不出其左右,因而又成了历年高考作文中常出现的论据材料,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学生阅读文言文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时代。时代不同,制度不同源于:期刊论文www.618jyw.com
。首先是官员任免制度。辽宁卷的“黜”(还有2010年的“荫”和2011年的“充”),广东卷的“擢”、“豁”、“举”,安徽卷的“补”等,这些都涉及古代官吏的任免制度。在日常教学中这样的词语屡见不鲜,例如,表示官员升降的词语就很多,如果简单地将其译为“升”或“降”,就很容易丢分。看似意思相同的两个词的含义是有差别的,需要根据古代官员任免制度和具体语境译为“贬斥”、“提升”、“免除”等。正如外国人学习汉语一样,同一个音却可以表现不同的含义,常常使其迷惑,学生在识记这些词时容易出错。因此,教师可结合相关的古代官员选拔、任免制度进行讲解,如除,含有免去旧职、授予新官职的意思,可译为“授予官职”;“拜”,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可译为“授予官职,任命”;“举”字则多用于布衣做官,可译为“推举”;出,指出京受任;“去”,指卸职。凡此种种,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准确把握词语,真正理解文意。
其次是古代礼仪制度。繁琐的礼仪制度的描写往往使学生对古人的言行感到费解,从而视为赘笔,其实不然。礼仪制度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儒家文化是其基础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礼”。“礼”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富的内涵。1988年,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集会宣言中有这样一个口号:“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需要传统的礼仪教育的回归,而语文课堂正是这一片沃土。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礼仪制度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了解这些文化内涵。如经典篇目《陈情表》,充分展现了封建传统道德中的“忠”、“孝”的礼仪文化,可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了解汉朝“以孝治天下”的文化背景,了解古人“忠孝两全”的终极追求。只有加以引导,使学生透彻理解作者李密的两难处境,才能为之动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否则,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理解古人的内心情感很难产生共鸣,更感受不到的文化魅力,也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当然学习传统文化更要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加以引导取舍,从而古为今用。传统文化注重本位,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显然与时代脱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现实联系,引申为父慈子孝的和谐家庭关系、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敬爱戴老师的和谐师生关系等。传统文化也富于辩证思想,如在《陈情表》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经典孝行故事,了解“24孝”、“百善孝为先”的古代文化。还要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既要继承其文化精髓,如“爱国”、“孝顺”的思想,又要和封建糟粕“愚忠”、“愚孝”相区别。
文言与文化应该是一脉相承、唇齿相依的。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不否认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的重要性,没有文字做基础,何谈文化内涵的接受,然而失去了文化内容的文言文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生命力。我们应共寻活水源头,还文言文教学清渠如许。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