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读到读到深处情自浓结论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4422 浏览:137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应对高考的诗歌教学中,诵读依然不失为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审美情趣;文学修养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一直重视诗教,“诗言志”和“词缘情”是古人对诗歌内涵的本质认识。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无论是语言运用技巧还是文化内涵,都能给当代中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为落实上述思想,苏教版特别开设了《唐诗宋词选读》这门选修课。
新课标与教材的重视并不等于学生的认同,这中间还存在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正确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着关键性作用。但纵观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中学习以高考为直接目的,一切教学活动均为高考服务,于是诗歌鉴赏课就沦为解题课,美妙的诗歌被肢解为一个个高考题目,于是在学生的眼里,诗歌再无美感与魅力可言,有的只是令人生厌的题海。
(2)照读教参,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总结艺术手法的老路,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弄得支离破碎。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纵观以上两种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作为古诗创作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中的“咏歌”却始终不见踪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也指出:“诵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都不细问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功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意也自然了解了。”学生只有反复地诵读,在与诗歌语言文字的反复接触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最直接的感染,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但在诗歌的教学中,读,绝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引导学生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这个过程应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一、初读诗词,落实字词

初读诗歌,就要按部就班,先落实字词。对于一些生僻难认的字,应借助工具书的帮助,弄清读音以及基本意思,而对一些多音字则可依靠诗词内容判断。例如,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中的“朝”,依据下联中的“暮”判断读音,应该是“zhāo”。

二、融情于读,理解诗歌

1.读出形象

诵读,要借助想象和联想,让诗人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例如,读《登柳州城楼寄章、汀、封、连四州》,单看这标题,眼前就展现出一幅作者孤身一人登上柳州城楼,遥望杳无踪迹的章、汀、封、连四州,眼光试图穿透茫茫荒野,找到自己同伴的身影的画面,刻画出一个被贬失意的诗人形象。
想象具有神奇的力量源于:毕业小结www.618jyw.com
,能将读者带进诗歌创造的艺术境界,在给读者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发展着诗歌的思维能力。

2.读出感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读出作者的感情,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诗歌,真正理解了作者。
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融情,也就是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人为地创设一个与诗歌内容吻合的具体情境,使学生融入情境,并使之内化为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既而用饱含的语言表现出来。
我认为音乐是比较有效的营造情境的手段。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配一段背景音乐,从而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现在网络上有许多名家的古诗新唱,虽然这些新唱与原本的古唱有一定的区别,但它所配的音乐都是很不错的。我上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时,学生对于死别没有太多的体悟,我就利用多媒体给他们放了邓丽君的新唱,并且配有和内容相关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及原有的生活积累。听完之后,很多学生已经是泪眼婆娑,再让他们读的时候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在朗读之前要积极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累,使他们自觉做到融情于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进人的精神世界。”让感情与感情对话,让心灵与心灵碰撞,让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诗歌内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从而使学生乐读、好读、善读。

三、熟读成诵

诵读是吸收,是积累。诗歌教学,尤其讲究熟读成诵,唯有如此,才能使之内化为自身素质,转化为个人知识能力。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通过朗读进而成诵,积累进而内化,学生的感情和对诗歌的理解就真正在诵读中得到了升华。
总之,在高考的压力下,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固然要坚持,但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不但不与大方向背道而驰,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