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妙用妙用插图学语文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18102 浏览:820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文实践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给课文配图能够激发学生再造形象能力,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借助绘画的美感优势,进行语文审美教育。利用学生插图进行复习和检验效果会更好。语文活动,可以增强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文插图;培养能力
社会发展到今天,提示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不仅要完成教育教学常规工作,还要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真正做到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个体差异的不同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辅导学生结合插图领会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经常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于美好的想像之中。只要有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效果就不错。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能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起了学生再造形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这说明,插图对辅助语文教学大有益处。于是,我大胆尝试、因势利导,让学生动起来,为没有插图的课文配插图,辅助学生学好课文。
或许有人会说:从没听说过学生画画图就能学好语文?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实践检验,这一方法确有奇效。
《项链》一课结束后,作品交上来了。望着眼前学生的作品,我喜出望外。“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俨然一套连环画,异彩纷呈。学生把课文不多的文字演绎成一个个艺术画面:女主人公借到如意首饰时的激动不已;豪华的舞会,盛大的场面,大出风头的女主人公陶醉其中;失项链时女主人公的失魂落魄;花容月貌为十年的辛劳取代等等。而这正是作者莫泊桑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图景,学生居然用绘画的语言展现出来,赫然于眼前,栩栩如生。上流社会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影响到各个阶层,一个图慕虚荣、向往奢华生活,却又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令人同情又悲叹,而这正是作品主旨所在,学生能借丹青之趣,融入自己的理解,通过画面表达作者之情,明白地勾勒出全文的主线。
又如,学生为《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配图时,有学生交来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插图。三个故事,几幅画面,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的描绘,一个大智大勇、对外不辱使命、对内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令人敬仰的贤士蔺相如的形象和一个老成持重、英勇威武、以国为重、勇于改过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的一代名将廉颇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无疑使学生对人物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课文的写作方法有了深透的了解。
另外,学生还给其他诗词曲等课文插入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画。《雨巷》中独自徘徊幽深、寂静小巷中的“丁香姑娘”;《将进酒》中才高八斗的诗人的“痛饮狂歌”,《天净沙·秋思》中苦迎西风踽踽而行的“游子图”等,或晴和或阴冷,或明丽或悲哀,浸染于尺幅之中。欣赏这些画作,使人感到一种深沉、含蓄、隽永之美。既能使人联想到作者用文笔创构的意境,沉醉于诗情画意之中,还能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其丰富的意蕴。
这一方法居然能收到奇效,想来有人会半信半疑。其实,细想其中的道理,应该说这并不是偶然的:

一、给课文配插图能激发学生兴趣、再造想象

心理学家指出:单调的劳动,会使人产生厌倦的情绪,而创造性的劳动会使人的兴趣与热情经久不衰。作为教师,如果把语文教成无生命的“工具”,就容易使学生丧失创造思维的能力。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有利于开发智力,有利于记忆知识。给课文配插图,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咀嚼、形象的揣摩、主题的领会,由对课文的认识感知,到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再劳动,这是一个深化认识、再造想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和作家笔下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感情的共鸣,进而进行形象的补充和再造,形成更为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在融入意境的基础上达到一种“悟”的新境界。或挥毫泼墨、浓墨淡彩,或线条造型、细笔勾画,铺设意境,渲染环境,“语言”流动,妙趣横生,从而对课文有了更深透地理解。

二、借助绘画的美感优势,进行语文审美教育

有不少充满各种情趣的学生插图,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它蕴涵了作者的个性气质与文化修养,最能体现作者的审美情趣。从审美创造的角度而言,这些作品之所以能给人传送一种情趣,使人赏心悦目,是因为给课文配插图,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发掘了课文的内在美。从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到引起感情的渗透,再到感情共鸣的深化,逐渐深入情境,显现于笔端。学生在美的创作中产生愉悦感,从内心唤起对美的追求。通过“像”去表现“意”,通过“形”去表现“神”,形神兼备,迁想妙得。应该说,这已不再是简单的迁移,它是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创造美的积极性的结晶。同时色彩的丰富、层次的错落、造型的别致,又使学生从视觉角度直观地认识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利用学生插图进行复习和检验

绘画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二者表现生活的方式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却有许多共同之处。无论是优秀的绘画作品,还是优美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观察。只有仔细体会,留心咀嚼,才能品味出各种滋味,做到“胸中有丘壑”。让学生给课文配插图,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一幅幅形象鲜明、丰富多彩的插图,透射着小作者自己感情的光芒。画面上构筑的艺术境界,并非小作者心造幻影,而是积淀着自己赋予课文的丰富内容。它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与心血,自然印象至深、经久难忘。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无疑增强了教学的良好效果。青少年的记忆优势在于形象记忆。在回忆课文时,如:有“配图”为辅助,回忆起来会有很大的帮助。复制优秀的学生插图,运用投影仪显现出来,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这些曾融注学生情感的作品像闪电一般触发学生的灵感,照亮学生所储存的全部记忆,即插图中的景色、形象、环境等,可重新唤起学生对课文背景、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方面内容的记忆。教师利用这些画面把课文知识点串联起来,犹如一根金线,串缀起千颗珠玉。这既是复习又是检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给课文配插图,是大语文教学的一种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其协调性,即“主”与“宾”的协调,学习语文是“主”,配用插图是“宾”。既不能“喧宾夺主”,冲淡语文教学意识,也不能“唯主独尊”,排斥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二者的关系,将二者协调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