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数学课让数学课因“深思”而精彩科技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14631 浏览:606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改变内容过多过满,挤占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帮扶过多过细,蚕食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互动过少过窄,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的现象。要精选内容,给学生提供数学思考的素材;优化过程,给学生留足数学思考的空间;有效指导,给学生创设数学思考的氛围。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考;措施
“数学思考”是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数学思考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数学思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但是,现在的很多小学数学课堂上却存在内容过多过满,挤占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帮扶过多过细,蚕食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互动过少过窄,剥削了学生思考的权利的现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一、精选内容——提供数学思考的素材

数学学习内容是小学生开展数学思考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我们不能“照般教材”,而应该根据数学思考的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这样才能够拓宽学生数学思考的面。
1.巧妙筛选,激活思考。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认真收集筛选学习材料,提供具有探究价值的学校材料,提出激发学生数学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思考。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我给学生出示一组三角形(见下图),在明确学习目标、分类标准后,提出自学提示:①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按角分,这些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②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的边,哪几个三角形的边比较特殊?按边分,这些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
这组三角形个数适中、类型齐全、内涵丰富,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无疑是学习三角形分类的好素材。另外,能够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突破重点,能够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知识点,能够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挑摘到果子”的都是学生展开数学思考的好材料。
2.合理定位,留足空白。要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适当削弱教学内容,为学生的独立思考、静静倾听、尽情操作、冷静反思留一片空白。
例如,“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将应用题教学分解在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每堂课都有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起点,合理取舍教学目标和内容。在“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既有加减法或又有乘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等课中,学生对此类四则混合运算已有较好的基础,教学时可以将重点放在应用题教学上。而在教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则删减应用题教学分量,将重点放在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探究上。有所失方能有所得,只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弘扬自己的个性。

二、优化形式——留足数学思考的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进行优化,要以问题启思、板块设计的策略给学生留足数学思考的空间。
1.问题启思,创新思维。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问的勇气法、问的能力,才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完成新时代赋予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放开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在课堂上问:“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古时候人们是如何计算时间的?如果没有钟表你还会看时间吗?”学生对此问题都争先恐后地互相讨论、提问、质疑。有的学生说,可以看太阳知道时间,立刻就有学生反驳说没有太阳时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可以看滴水,立刻就有学生说如果走路没法带着。有的……又如在教学退位减时,当数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教师先不说,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自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618jyw.com
己来讨论解决。学生以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
2.块状设计,充分展开。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常以板块式设计避免帮扶过于周到、提问过于烦琐的弊端。常见的板块呈现形式有个体探究、小组合作、同桌互助、学生质疑、问题串等。上述《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例可以说个体探究、小组合作、问题串等几种方式兼而有之。“问题串”指的是一个大问题串联起一串或几串小问题,是课堂中最常见的小型的块状设计。通常是教师提出一个大问题,根据学生的表现,利用及时的生成资源,弹性选择、延伸拓展出一串层次感强、关联性大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思考,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目的。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先问: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又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出示12.5÷2.5,提出大问题:你能计算这道题目吗?根据学生表现适时提出不同的问题串激发数学思考。学生有困难时,教师提示:①这道题目与以前学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②我们已经会做怎样的小数除法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呢?优生有所发现时,教师引导:①同学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能把它讲的清楚些?②你是怎样想的?③这样做应用了什么算理?
需要指出的是,块状设计与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程序教学法并不矛盾,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目标和内容“小步子”的前提下,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大小不等的板块。

三、有效指导——创设数学思考的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思考氛围。
1.放低身资,还权于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想想自己是不是太能干、太热心了,稍稍放低身资,让学生高大起来,多一点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等待”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教师必须让“等待”成为自觉。在讨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前,教师应该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给学生至少半分钟,多则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因不必要的走动、询问、发音、补充条件、提示而打断学生的思考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安静、专注地独立思考问题,不打扰别人等要求,使其习惯成自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特级教师朱乐平可谓此中高手,常以教师的无为换得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的沉默换得学生的全力辩解,从而充分展示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们当可立以为范,学习借鉴。
2.适时引导,收放得体。在充分留白、块状设计、还权于生的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适时适度,收放有致;当学生思考陷入迷惘时,帮助学生指点迷津,拨云见日;当学生思考出现分歧时、组织学生比较分析,达成共识;当学生思考浮于肤浅时,引导学生挖掘内涵,追求深度。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540千米,客车和货车从两地相向而行,6小时相遇。客车和货车的速度比是5:4,货车每小时行几千米?”一题,对中下生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引导:通过读题可知题中给我们三个条件,我们不妨从中选两个,判断它们能否进行有意义的运算?如能,请说出所求结果表示什么?学生讨论汇报。生1:把求得速度和90千米按比例分配得出90÷(5+4)×5和90÷(5+4)×4。可知客货两车每小时分别行50千米、40千米。生2:我们可得知从起点到相遇点客车6小时行了300千米、货车6小时行了240千米,可分别求出两车的速度。生3:因为客货两车每小时分别行全程的5/54、4/54,根据全程540千米,可求出两车的速度。教师的引导激活了学生思维,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综上所述,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数学思考的和谐氛围,提供有效素材,留足思考空间,适当加大步子,让学生放开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