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上也谈史上最难就业年中“泡沫”小结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22389 浏览:981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广东2013届毕业生签约率到4月底为止仅有30%,较之2012年同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形势较2008年更为严峻。
舆论就此称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其实,从2003年起,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一直十分严峻,对于今年就业面临的困境,相关部门也早有预料,可是从我国教育部门、学校应对就业难的措施看,基本的思路是解决一年是一年,把难题往来年推,这导致问题越积越多,以此思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然是“就业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这其中,有两个“泡沫”尤其值得关注:一是“就业率泡沫”,二是“学历泡沫”。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数据却越来越好看
近日,针对“最难就业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目前尚无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具体数据,预计签约率将在6月份迎来高峰,签约率数据将会大幅上升,今年将努力不降低高校毕业生最终就业率。
教育部要求全力做好本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当然值得肯定。然而,如果衡量就业工作做得好不好,仅用就业率数据,对大学生的长远就业很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回顾过去10多年我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思路,不难发现,片面强调就业率反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我国高校从本世纪初开始统计并公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随后,就业率既成为评价一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标,也成为一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部和地方政府还将就业率与一校专业的开办直接挂钩,要求就业率连续走低的专业减招甚至停招、停办。
这貌似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引导大学办学与社会需求接轨,可是这种单一的评价,导致高校办学定位出现偏差。从高等教育的定位看,应该有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和实行大众化职业教育的学校。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而实行大众化职业教育的学校,应以培养应用技术人才、职业人才为目标,这些学校的办学可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用就业率数据来评价应用技术学校、职业学校是可行的,而如果用就业率数据评价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则将这些学校也变为职业培训所。结果是,大学偏离本应该有的定位,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另外,在就业率的压力下,一些学校追逐办所谓的热门专业,而放弃对基础学科、专业的坚守,这不但让学校失去办学特色,而且也使学校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失衡。很多在公众心目中十分热门的专业,随着高校的大规模跟风扩招,很快变为冷门。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十分强调毕业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这种统计要求,意图是引导学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却演变为学校的教学为学生的就业让路,很多高校在学生大四这一年基本不开设课程,变为“就业年”,让学生跑人才市场,或进行所谓的“就业实习”,即便还有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也给学生求职开绿灯。如此一来,大学教育严重缩水——本科就只给学生三年的教育,而高职学习年限则成为两年。学生的当年就业率或许有所提高,可是由于教育时间缩水,人才培养质量没有保障,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并不高,这些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创新创造能力也缺乏,实际上为大学毕业生的长远就业埋下隐患。
在国外,评价大学教育质量很少用就业率数据,而多用校友捐赠数据——毕业校友有多少向母校捐赠,这更能体现一校的教育在学生身上所起的作用,还引导学校关注每一个毕业校友的长远事业发展,而不是把学生送出校门就了事。即便评价就业,也没有初次就业率一说,而是关注学生毕业一年、二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就业情况。
另外,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是由学校自主统计、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考虑到学校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下属”,这种统计、发布机制,让就业率数据缺乏足够的公信力。近年,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一个怪现象,大家感觉就业形势越来越难,可就业率数据却越来越好看,在每年三四月份时,就业率数据还很低,可到了6月,一下子就飙升到70%甚至80%。而这背后,是学校逼学生就业和学生被就业。据媒体报道,今年江西一高校就规定,如果学生在论文答辩之前还没有交上就业协议,就不允许参加第一轮论文答辩。
这样得到的数据,只会制造表面的繁荣,会对就业的决策产生误导(一些就业决策就是以就业率数据为基础的),也影响对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根本因素的治理。在不少领导看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虽难,可一抓就业率数据不就上去了吗,因此当初提到的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消除就业歧视等,也就不再提及,直到来年,又采取同样的招数应对就业难。
笔者担心的是,在教育部“今年将努力不降低高校毕业生最终就业率”的要求下,今年的最终就业率数据也会很好看,教育部门、学校随之宣布取得应对“最难就业年”的成功,可数据并不等于实际就业情况,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能围着就业率数据转,而应直面造成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采取更为合理的评价方式。
699万大学毕业生有多少货真价实
与其说我国有699万大学生毕业,不如说我国颁发出699万张大学文凭。没有培养质量做保障的大学文凭,只是“文凭泡沫”,手持如此文凭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并不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创新活力,进一步为未来的学生创造有效需求。而分析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做法,可以说,一直在制造“学历泡沫”,包括为解决就业制造新的“学历泡沫”。
调查显示,在眼下的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中,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明显遇冷。这并不是什么“新发现”。这类专业的遇冷,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盲目扩招。近年,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扩招规模远大于理工专业,这是因为举工科专业需要实验设备、专任教师,要付出更大的成本,而举办人文社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成本小、更容易。这种功利的办学思维,一方面使学校只注重规模,而忽视办学特色和质量;另一方面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由于这些专业招生、培养规模增长迅猛,而社会需求无法跟上,就业难是注定的。 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