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传承鉴赏魅力文化试述试述传承精华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6309 浏览:191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国文化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精神上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感动。传统文化的情感教育是深厚的。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的古文化素养,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在读画演编中了解到传统文化精髓,领会到作者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关键词:民族之魂;博大精深;渗透;情境再现;节日文化;古文化素养;潜移默化
1002-7661(2013)24-145-0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了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之魂!她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乃至所有学生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需要知识,也更需要传统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精神上给我莫大的支持。如何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在三尺讲台上传承祖国传统文化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呢?我想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应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以“随风潜如夜,润物细如声”地渗透。因此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

一、以读促教,引起共鸣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非常希望孩子会在书籍中汲取营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渴望也促使我们为孩子提供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温暖心灵的优秀作品——《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属一级国宝。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画卷右首有驮负木炭的驴子,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有一处小茶水摊。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行走的。细细分析,这些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但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街市,处处引人入胜。我让学生详细观察后,分别采用不同形式地读,让其在赛读中感受传统文化在民间根深叶茂的突出表现。可以这么说,正是我让学生充分地读、真正地读出来的,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力量!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想象画画,加深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优秀民族文化的根。《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的街面组成。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看到此处我就让学生闭眼想象《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美丽,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学生选择一处美丽景象摹画出来。同学们专心致志地“作画”,然后就是“展画”,最后进行“评画”。从画的方面领会到传统文化在民间无处不在。

三、适当表演,再现画面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语文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一滴小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和光大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到这时,我让同学们适时进行表演。市街上的各种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做车轮的木匠,卖刀剪的铁匠,以及各种摊贩的吆喝声等等。还有走江湖看相算命的,都可以一一模仿出来。街道上并有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官员们骑了马,前呼后拥,在人丛中穿过;在这纷纷扰扰熙熙攘攘之间,有人挑担,有人驾车。有人使船,也有人在清明佳节出来游逛,在城门口路旁凭着栏杆悠闲地看水。船上、桥边,多少人手忙脚乱,喧呼嘈杂。发现同学们富有想象力的表演与生动形象的情境再现生活,既为阅读提供了素材,从而也更深刻的全面的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在经典内容。

四、拓展延伸,浸润心灵

我们的延伸必须建立在对课程内容的准确理解、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准确把握之上,这样的延伸才是必要的,才是有价值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后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当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给一个节日注入厚重的文化内涵,那节日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文化。我在讲解这一段时,让学生明白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是寒食节的内容。除扫墓外,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老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踏青之风也极盛。我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续编拓展提供了材料。
当朝霞映红了黎明,鸟儿被太阳叫起唱起欢乐的歌时,孩子用自己幼小的心灵感悟着传统文化的真善美。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的古文化素养,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读课文、画课文、演课文、编课文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画演编中了解到传统文化精髓,领会到作者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