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效应用有效手段试述试述试述试述实现高效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8189 浏览:259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经历体验,化想象为具体

【案例】 “认识千米”教学片段
上课铃响.
师:请同学们到教室外面来,排成体育队. (学生愕然,这节数学课怎么回事呀?)
师:我们的操场跑道一圈220米,大家从这里出发跑4圈再多120米到哪里结束. 知道了吗?
学生开始跑,显得很兴奋,大部分学生在认真地跑,有少数几个学生在操场斜超,还有一两个跑不下来.
师:现在我们都跑完了,集合回教室.
师:刚才我们在操场跑了4圈多120米,我们操场每圈220米,你们刚才一共跑了多少米?
生:220 × 4 + 120 = 1000(米).
师:1000米也就是1千米,你感觉到1千米有多长了吗?
生1:蛮长的,我跑得累死了.
生2:蛮长的,我刚才还斜超的.
生3:我知道了,我家到学校大概是2千米.
……
对学生而言,“千米的认识”本来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很难想象,教学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对“千米”的概念就不再模糊了,化想象为具体. 经过这样的处理,使原教材的“死”知识变成课堂教学中的“活”内容,使学生的探索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学习新知,提高学习效率.

二、借助依托,化抽象为形象

【案例】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片段

1、 导入“图形的放大”

师:我们先来研究图形放大的规律(出示人像图片,原图和三张变化后的图片,分别是长变宽不变、宽变长不变、长和宽都按一定的比变化. )
师:在A,B,C三张图片中,哪一张是放大后的图片?(学生多数选择C)
问:为什么不选A和B呢?说说你的理由.
师:其余两张是不是变大了呢?生:是变大了.
师:是变大了,但大的变形了. 你认为数学中的放大指的是怎样的?
生:大小变化而形状相同.
教师在原图的基础上出示了三幅变大后的图,分别是长变宽不变、宽变长不变、长和宽都按一定的比变化,依托我们生活中通常所说的“大”很自然地过渡到数学中图形的“放大”, 化抽象为形象,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图形的特点展开比较,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本质,初步感悟图形缩放的基本特征:大小变化而形状不变.

2. 认识图形放大与缩小

(1)出示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
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
师: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① 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 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 ∶ 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 ∶ 1.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2 ∶ 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并让学生指一指引出对应边. )
师引导小结: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 ∶

1.源于:职称论文www.618jyw.com

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 ∶ 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 ∶ 1的比放大了.
(2)类推认识图形缩小.
(3)师:这些比,前项指的是现在,后项指的是原来. 你能从比上一眼看出是放大还是缩小吗?
生:如果前项大于后项就是放大,前项小于后项就是缩小.
师:那相等呢?
生:那就既没放大也没缩小.
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4 ∶ 3的比放大, 再把这个长方形按1 ∶ 2的比缩小,该怎么做呢?
生:4 ∶ 3就是说现在的图形是原来对应边长的■,只要把原来的边长乘以■就可以了.
师:那再按1 ∶ 2缩小呢?
生:和刚才的方法一样,1 ∶ 2就是说现在的图形是原来对应边长的■,只要把原来的边长乘以■就可以了.
师:好做吗? (学生面部表情很开心. )
图形放大或缩小,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放大与缩小是两种不同的变化,用来表示放大与缩小的比的意义也不一样,是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的地方. 在教学中,这里老师注重从比的意义出发,依托“现在比原来”,化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明确用变化后的图形的边长与变化前的图形的边长进行比较,所以不管是表示放大还是缩小的比,其前项都表示变化后的长度,后项都表示变化前的长度. 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感知,表示放大的比和表示缩小的比的特点,并学会更简洁的画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
我认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应挖掘数学问题中的现实背景及现实应用,让数学问题丰盈起来,而不仅仅是一连串的计算和推演,在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具体形象化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加强研究、及时总结,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做孩子们喜爱的老师,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