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蕴含感性中蕴含理性深思试述试述试述精心烹“烩”课堂数学味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8096 浏览:22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最近听了几节精彩的数学课,教师演绎、大气淡定,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让我感受颇深,原来数学课堂也可以如此感性灵动、充满理性。那么,如何在理性的数学课堂中,呈现符合学生感性的教学,既稳重又不失灵动,既灵动又不失数学味呢?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谈谈这个话题。

一、感性暖场,理性渗透,自然“烹烩”课堂的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情境创设需要渗透与本课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教学“烙饼问题”一课,课前教师创设学生翻杯子的游戏:3个杯口朝上的杯子,每次必须翻转2个杯子,每个杯子都要翻转,能用最少的翻转次数,让3个杯子的杯口再次朝上者获胜。此游戏感性直观,三年级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理性思考,渗透替换思想,为后面“烙饼问题”的研究进行不着痕迹的铺垫。此情境看似活跃气氛,却是暗藏玄机,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教学“找次品”一课,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有关次品的视频,并提问:“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有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合格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次品虽小,危害却大。今天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618jyw.com
,我们就一起去找重量不合格的次品。要找重量不合格的次品,我们要用到什么工具?”一段看似不经意的视频界定了次品的特点,说明了寻找次品的工具,为后面新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感性预习,理性分析,高效“烹烩”课堂的数学味

相对于感性课堂而言,理性课堂在强调外显活动氛围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建构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40分钟教学时间里,教师要注意提高理性教学的效率,精准地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预先学习能力,将一部分能预习的知识交给学生预先自学。上课时围绕教学重点,以学生预习获取的知识为基础,进行理性的探究与分析,以“精问”促“深思”,以“深思”促“归纳”,从而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六年级100%的学生接触过圆,98%的学生画过圆,84%的学生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因此,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圆的知识,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上课带着已有的特定行为倾向和独特的经验来面对新的学习。这时的探究活动的起点就要明显高于原来,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探究上。上课时,教师直接提问:“谁来汇报一下圆的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展示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把各部分的名称标上去,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这样可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的自主性和目的性,避免出现“假探究”的现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感性简约,理性厚实,真实“烹烩”课堂的数学味

教师有时为了精准教学一节课的40分钟时间,努力让课堂在“流畅中见华美”,使得学生根本来不及领悟与思考,练习时问题自然就暴露出来了。结合这几节观摩课,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创建感性简约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散发出“理性厚实美”?

1.教学主线求简约,促进思维

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常常会绞尽脑汁地搜集很多名师的教学案例和资料,方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将所有好的设计都用上,往往将课堂安排得过于饱满,课堂主线如何简约呢?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教师设计的教学主线简简单单,即“初识圆——画圆——找圆心——概括特点——生活圆”,学生的学习活动虽感性简约,但是理性思维却向纵深发展。如画圆时,教师问:“你是怎样用圆规画一个圆的?”“除了用圆规画圆,你还能怎样画圆?”学生在简明的教学主线下自主探究,进行深度思考,课堂真实而充满活力,使学生对圆半径、圆心的作用快速掌握。
又如,在找圆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找圆形纸片、硬币的圆心。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等感性探究活动中,通过“建构——结构——重构”激发学习的兴奋点,将理性思维推向。如一位学生找硬币的圆心时,说:“老师,我们只要把硬币印在纸上并剪下来,再对折两次就找到圆心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具有数学家的潜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师生的对话流畅,课堂中不时响起学生的掌声。
实践证明:一节数学课实在不应该贪多而求全。备课时,我们要抓住数学课的本质,理出一条主线,把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感性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简简单单教数学,学生简简单单学数学,在日积月累中,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必然会悄然实现。

2.教学手段求简朴,活跃思维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新课程倡导教育现代化,所以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花尽心思去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似乎这样才放心,可效果却不如想象中的理想。而今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思路,顺着学生的理性思维,应用简单的教具,辅以适当的理性推理,通过教师的感性引导,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烙饼问题”一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翻动写有正、反面的圆形纸片,发现一张饼可以先烙正面,再烙反面。接着让学生实践操作,发现可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再同时烙两张饼的反面。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分组用圆形纸片研究烙3张饼的时间,边翻转纸片,边总结策略。不起眼的圆片似乎更能形象直观地完成任务,诱导学生动手、动眼、动脑,深入思考,从而避免多媒体“走马观花”式的低效反馈。
又如,教学“找次品”一课,为了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实践操作,用棋子代替玻璃球,将直尺看作天平,模拟称物体实验。同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3个球被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2)4个球被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3)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4)想一想,你们组的方法是否既做到了“至少”,又做到了“保证”?学生分组探究后,上实物展示台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枝状图,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至少”和“保证”的含义。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