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预习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模式尝试和深思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5583 浏览:159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兴起,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卷入了研究中,寻求一种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寻找一种最适合学生发展、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自主学习是实现以生为本理念的重要方式,而作为实现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的课前预习也就随之应运而生。原本属于语文专利的课前预习运用于数学中,预习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什么样的预习方式最适合?应该让小学生达到怎样的预习水平?学生的预习能力该怎样去培养?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多次尝试。
第一次尝试:精心设计预习单,把孩子引入预习之门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预习是一个新奇的玩意,如果只是在一个新课进行前提出让他们先预习一下书本上的内容,那么这样的预习是毫无价值的。作为新涉及预习的学生,需要一个慢慢引导的过程。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引导,给他们设计预习单。预习单设计的精巧与否,将直接影响预习的效果。于是我们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潜心研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单。
1.概念性的教学内容可以布置阅读式的预习单。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设计如下预习单:①学一学:(自学书本56、57页)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 ); 加法结合律( )。②试一试: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③想一想:加法两个运算律有什么用?
2.平面图形的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三角形内角和等需要探索的内容则适合操作式的预习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单:①请剪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把它们拼成平行四边形。②思考: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一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通过推想)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3.计算类的教学内容适合尝试式的预习单。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单:①试着用竖式计算85+143+126,打开书本第39页检查一下自己算得对吗?你和书上谁的方法是一样的?②思考一下连加时怎样写竖式比较好,为什么?
4.单元复习和总复习适合梳理式的预习单。我们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预习单,让每一个学生通过预习感受成功感,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引发的新思考:一个学期尝试下来,发现学生课上确实比原来会说多了,一些简单的内容通过自学完全掌握,课变得很顺畅,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只满足于完成教师提供的预习单上的内容,而不会主动地去思考自己该预习些什么和思考些什么,不会主动地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不会思考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果长此以往,学生是不会真正地学会预习的方法,这样的预习让学生变得机械。这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在预习中学会思考。我们又静下心来重新思考:面对预习,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方面的发展?
第二次尝试:提高问题意识,把孩子带上预习之路
新课程标准从原有的两能变四能,在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总目标的转变,让我们豁然开朗,我们的课堂因学生的问题而产生,我们课堂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又进行了一个新的尝试,把通过预习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定为目的。预习设计的内容也随之开始转变,从原来的注重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同样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我们对预习内容进行了调整。
自学书本第56~57页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算一算:用竖式计算并用加法验算256+132。

思考:这实际上是运用了( )运算律。

2.写一写:你也能根据两个运算律仿写两道算式吗?算一算成立吗?

3.编一编: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两个运算律。

4.问一问:通过自学,我存在的疑惑(问题)有( )。

每一份预习单中都加了“问一问”这一环,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欣喜地发现学生由原先的只会说“是什么”转向了说“为什么”,而且他们的问题要比教师预设的多得多。教师预设可能问运算律有什么用?为什么表示加法结合律时第一步本来先算加法,却要加括号呢?不加可以吗?别的运算有运算律吗? 其实学生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他们提出的问题有:运算律用在什么时候才会让计算变得简单? 加法只有两个运算律吗?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加法交换律除了验算还有什么用?加法结合律只可以是三个加数在相加吗?四个数、五个数可以吗?甚至有学生问,运算律在生活中有用吗?他已经知道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联系了!不管这些问题是不是有价值,至少学生在预习中的思考多了。这种思考已经打上了“成长”的烙印,他们带着这些“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寻找到自己的“宝贝”,就好像找到哈利波特的神奇扫帚一样,骑上它就会飞向充满魔力的神奇世界。
用这样的方式尝试了一个学期,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学生会提问了,究竟怎样的提问是高质量的?怎样的预习能把他们引向一个更宽广的领域,使他们在数学的世界里自由地畅游?我们又开始反思,难道我们的预习只是让学生会提几个问题吗?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解决存在的问题,甚至将预习中学到的方法成为将来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从而让学生成为真正会学习的人。为此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尝试。
第三次尝试:逐步放手探索,我的预习我做主
在小学阶段进行预习指导,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逐步成为会自主学习的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以后面对的是脱离教师的自主学习,为此我们的预习方法应该更放手。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又进行了一个新的举措:给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给自己布置预习作业,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仍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例,预习要求是这么提的:看了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带着问题自学书本找答案。哪些问题没找到答案?你准备怎样解决?
尝试下来,惊喜不断,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预习方式非常喜欢,他们在课题面前,俨然是一个个小研究生。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做了如下研究: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这两个运算律?
通过自学书本56~57页,他们找到了所有的答案,但他们的疑惑难道只有加法运算律吗?乘法、除法和减法也有这样的运算律吗?有的话,成立吗?于是他们进一步进行研究,惊喜地发现乘法也有这样的运算律,但减法和除法不成立。他们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减法和除法的运算律又是什么呢……
引发的新思考:预习到底是学习的起点还是终点?学生在新的问题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如此通过问题搭建起来的阶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好的情景:儿童不断从一个端口出发走向另一个端口,一切学习数学的美好都在这主动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618jyw.com
的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中获得,而且由此产生的美好的数学生活让学生陶醉与向往!
第N次尝试:研究还在继续……
预习的方式还是一个漫漫长路,相信在不断地研究、探索中必定找到一种最适合学生的预习方式。也许不同的学生也是需要不同的预习方式的,学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教师一步步地引导,需要教师提供预习单,从而慢慢悟出预习的方法;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能需要挑战性的预习方式。我们还在寻求有利于培养学生预习方式、预习习惯的道路上,也许不久我们会找到更利于学生发展的预习方式,也许不久我们会探索出更好的预习方法。
(责编 袁 妮)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