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诗人流浪诗人,孤独梦学士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3961 浏览:109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李白是中国古代自屈原之后最伟大、成就最高的浪漫主义诗人。盛唐诸公,唯有奔放不羁、洒脱飘逸的李白才能契合殷璠定的“盛唐气象”中的诗歌艺术最高境界:“神来、气来、情来”。终其一生,他以横溢的才华,流泻的豪情,“一斗诗百篇”的机敏,创作了大量的绝世诗歌,而“游仙梦”无疑是其中一朵风姿卓越的奇葩。如果想要真正走近李白,读懂李白,就请带上真感情、真体验,来细细观赏这朵奇葩吧。
他是一位游走于天堂和地狱的使者,游离于天上人间,沉浮于人生长河。笔者认为,在那个时代,李白有着绝对的孤独感。纵观整个中国文化史,文人面对自我的机会是非常少的,他们很难做自己,反而一直在文化里被扭曲着、压迫着。然而李白,他做到了,或者说,他一直在努力做到。他抗争,他狂妄,他自负,他无时无刻不在尽情地释放着自我的真性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白身上带着一种“流浪人”的气质。现实中,他积极入世,渴望实现抱负,但冷酷病态的现实让他一次次心灰意冷,他仿佛永远融入不了“那群人”的世界。于是,他便决定寻仙,开始流浪,“五岳寻仙不辞远”,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宇宙对话。梦中的李白寻仙访道,游历名山,如痴如醉,不亦乐乎,但事实上,它深蕴着李白英雄品格中的悲剧性格,崇高感中的孤独感。

一、李白游仙的成因

蜀中是李白的故乡,又是道家发展兴盛的地方。李白从小接受道家的熏陶。他自己说“五岁送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六甲是道宗末流的一种怪书,轩辕也正是道家所托,所谓黄老。李白又有许多求仙学道的朋友,用他自己的话讲,便是“结神仙交”(《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序》)。因此道家思想作用于李白的精神是很深刻的。可以说,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道家气质的诗人之

一、道家的美学观也奠定了其诗歌创作的美学基础。后来贺知章就赞美他为“谪仙人”。

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景,或欲留玉岛而上蓬山,或欲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揖卫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松子,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仙境(梦境)是幻想,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寄托,也可以说是为了暂时忘却苦难所造的避世之所。因此仙(梦)境在一定意义上是病态社会的产物。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兴,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人越是把仙(梦)境写的逼真,越能反映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愤懑。李白的游仙梦正是其在现实中的苦闷仿徨无处宣泄而需要羽化登仙,与宇宙对话的深层心理意识,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真我”的不懈追求。笔者以为,李白一直苦苦探寻的虚幻仙境(梦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他一直在努力追求和靠近的“完美的自我”“完美的世界”。“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诗人在自我实现与社会选择的冲突中体味生命与人的二元对立。于是,只有寄美好理想于虚幻的梦境中,同时在梦中抒发自己的彷徨苦闷之情。最为著名的有《梦游天姥吟留别 》《梁甫吟》《蜀道难》等作品。

二、梦境中的纵情放歌——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说是李白借梦陈情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诗似山水之作,又似游仙之作;似梦境,又似仙境。陈杭《诗比兴笺》云:“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卷三)可谓切中题旨。
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奉旨来到长安,任职翰林。他自以为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是玄宗只将他当作文人对待,同时同僚和权贵又排挤迫害他,最终不得不在失意和愤懑中离开长安。这首诗就作于此阶段。大约天宝五年,李白离开山东,准备南下。在将离开之际,写下了此诗。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完整记录了此次神奇的梦游。李白用其纵横驰越的神思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阔大雄奇的境界。然而梦到最缤纷绚丽处,仙境倏忽之间消散得无影无踪,甚有一种繁华落尽的孤独苍凉之感。他通过梦境的非现实性天马行空,妙笔生花,完整地描述了从出发到抵达,从山脚到山顶,从白天到黑夜,从入梦到惊醒的整个过程。诗人以其神驰八极之笔描画了一幅炫惑心目的神仙图景。
虽然李白笔下的梦境如此神奇瑰丽,但着眼点依然是现实。因为神奇瑰丽的仙境只是残酷污浊的现实的对立面。李白入仕翰林,无异于好梦一场;梦中场景,或神奇异美,或热闹纷呈,或阴森恐怖,岂不正是自己入朝得宠与被馋放逐的真实写照。梦醒之后,惊魂未定,唯余无限怅惘:短短两年时间,让他对官场,对政治,对人生明白了许多。重新回味,便知官场虚妄而无足留恋,故在诗的最后,在对人生得出消极结论的同时也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誓言。
我们知道,李白的仕途坎坷使他常常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失意,但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未看到过的坚定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是在向世俗宣誓。这不正体现了李白的战斗精神和悲壮的英雄主义吗!李白,一个时刻都在追寻“仙境”的灵魂,此刻,更是下定了决心,要果断与这个丑陋的官场诀别,跟“那群人”诀别。他虽然没能真正找到永恒的仙境,但他也绝不想继续回到肮脏的人间。因为他明白,回到人间,就意味着离他的“完美自我,完美世界”更遥远。他宁可继续选择孤独的流浪。因为在孤独的流浪中,他还能抗争,还有“真我”,还有李白之所以为李白的精神,如果回到喧嚣的人间,他就湮没了。

三、梦境的超越和现实的回归

诗人用梦幻般的笔触将命运的彷徨化作瑰丽恣意的意象,使其渴求的理想和“完美的自我”以及绝对自由、无所依傍的生存状态在仙境中得到满足。李白大量的做梦,其实是努力让自己回归到那个自我定义的“完美世界”里去。在那里,有他向往的自由、平等;在那里,他能找到“真我”。
李白被视为“疯子”,因为他太狂了,太傲了。所以,在那个时代,李白注定是孤独的,没有任何人能读懂他的心,能做的唯有学庄子那般“独与天地精神对话”,于是,他在梦境中暂时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尽量让自己走向生活的圆满、生命的完整。因为梦,李白的忧愁和愤懑得到了宣泄,心理上获得了暂时象征性的满足。古来圣贤皆寂寞。他的孤独让他高处不胜寒,只能力图通过梦游仙境,来寻找一个精神避难所,以期抚慰那无人知音无人共鸣的孤独的心弦。
但我们不能忘记,梦终究是虚幻的,梦醒时分,便又是面对污浊混沌的现实时刻。所以,李白的游仙梦,无论是寄愁于仙境还是借梦陈情,藏不住的永远是他的那一份傲然于世的孤独和无人能懂的痛苦:明知梦境飘渺虚无,却别无选择。他一次次无奈又执着地将自己沉静于这个幻化的世界中,将自己无所倾诉的情感寄托于虚无,这本身不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哀吗?
浮生若梦,李白看似活得很洒脱,但内心的痛苦又有谁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618jyw.com
知。梦醒之后,他要超越压抑他个性的客观世界,却又耿耿于怀他那强烈的济世愿望;他要摆脱那屈己于人的痛苦,却又跃入“苟无济世心,独善亦何益”的纠结之中。这种分裂矛盾的人生状态,让他深陷自我创设的痛苦而不能自拔。李白的游仙梦既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满足与心灵上的慰藉,同时也是他孤独悲剧的人生展示。
(孙娜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2100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