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渗透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期刊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5248 浏览:134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形、对新时期人才的培养,都有其独有的功能。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这时期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教书育人是每一位老师的神圣职责,怎样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思想教育 陶冶 道德情操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初步有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618jyw.com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由此可见,语文课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通过对课文语言因素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恰当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因文而悟道,因道而解文,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又一职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自觉地、有目的地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精彩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发挥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那么,在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重考虑。

一、发掘教材中蕴含的道德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一般而言,道德情感因素往往蕴含在某种场景的描写或形象的描绘之中,而这些因素是激起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的催化剂,我们必须利用好教材中蕴含的各种道德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爱国之情”这种情感蕴含在以下这三类课文之中:其一是描绘祖国山河壮丽的诗文,如笔下如此多娇的江山、郦道元笔下三峡湍急的大江、欧阳修笔下四时变幻的山水、苏轼笔下幽美的月色……教学这类诗文时,主要引导学生细读,分析意境(因为“意境就是使人动情的事”——杨朔语),以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对自然的美好向往的情感,从而感受文章的艺术力量,接受思想品德的熏陶。其二是介绍我国建筑成就的作品,如“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中国石拱桥》,“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故宫博物院》,“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的《苏州园林》,这些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描摹这些名胜古迹,是作者的审美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这些审美形态对学生进行情操陶冶,使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道德情操高尚。其三是讴歌爱国志士的课文,如一身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他们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教学这类课文时,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在理解人物性格、品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爱国志士产生敬仰之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起向他们学习,为国强民富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

二、利用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德育情操

入选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学者、专家、文化名人、科学巨匠等颇多,他们一颗颗美好的心灵、一个个伟岸的形象,都足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物形象的万丈光芒,感受到种种精神的崇高美、人格美。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邓稼先》一文出自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之手,作者本身的高尚人格就已经是一部很好的德育教材了。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人公——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形象:他忠厚、谦逊、淡泊名利、鲜为人知,却默默地为中华民族的事业而奋斗终身……通过这样分析,让他的崇高精神感染同学。接着引导学生讨论:邓稼先那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值不值得发扬?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是必讲报酬贪图享乐还是尽心尽力造福社会?通过讨论,同学们都认识到人生的幸福与价值全在于奉献。就这样,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净化了心灵,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的价值观

三、运用电教多媒体,创设意境,有效地渗透德育、美育于教学之中

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实施德育和美育教学的阵地。语文教学实施电教多媒体教学所获得的效果是其他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录像、录音、幻灯、音乐、视频等)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展示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德育内容,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如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边播放录像,让学生亲睹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境,边让学生听课文的录音朗读,有了视听方面的接触,学生就会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行为产生敬意,从而受到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可边播放录音朗读课文,边让学生看幻灯片并启发他们驰骋想象,感受文中美丽的景象:春花、春草、春雨……在图片优美的意境中,在录音朗读欢快的音乐背景下,学生就容易受到熏陶,从而激起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感情。
其实,语文教材中荟萃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只要能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那么无须斜生枝节,也能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美丑的能力

中学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时期,各种语言信息中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杂交织。教师在教育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美丑,培养学生在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还须教给学生辨别“丑”的方法,通过对“丑”的批判,强化对“美”的追求。 源于:论文资料网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