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应用对比思维法让作文走向深刻书写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5517 浏览:152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比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鼻祖。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比较思维法,能帮助我们挖掘事物的本质,训练思维的开阔性。尤其在作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种方式:写作对象自身内涵比较,解读其多重属性;同类事物比较,认识事物本质;相对事物比较,突出认知事物;联想引申比较,拓展思维空间。
【关键词】比较思维 学生 作文
1674-4810(2013)18-0091-02
比较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鼻祖。伴随人类思维的产生,比较思维方法就存在,正因如此,才奠定了它的研究意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想把一个问题说得透彻、深刻,对这个问题进行多面解剖是一个比较容易操作的办法:即把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综合运用,对一个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源于:论文写法www.618jyw.com
分析、比较,挖掘事物的本质,训练思维的开阔性。

一、自身内涵比较,解读多重属性

哲学家庞朴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中,正是运用了比较思维,谈了自己对传统的独到见解。他说:“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追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和虫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通过这样的阐述,我们明白了传统的双重属性,它既有保守、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论如析薪,贵在破理”,为了明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作者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富于辩证性,我们也就在作者的辩证思维中深入体会并把握了传统的内涵。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可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这种思维。如对“竹子”“梅花”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写出它们的“品格”,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这样的共识:竹子——每攀登一步都能做一次小结,很谦虚;梅花——每绽放一次,都能展现风骨和气节。这样的回答说明了学生已打开了思路,但思维的单一化其实也是肤浅的表现。教师此时应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发展辩证思维能力,不妨抛出这样的问题:都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难道竹子、梅花身上就没有一点缺陷吗?这就为学生创造了深入思考的条件,有些学生开始用辩证法认识事物,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竹子——虽然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但它过分谦虚,最后恐怕难成栋梁;梅花——每绽放一次,都能展现风骨和气节,但它过分清高孤傲,终难成为春天百花园中的一员。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完全打开了。
类似的思维训练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开始关注事物的多重内涵,他们发现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可以一层层把它挖掘出来。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会害人,亦能救人;电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但是,它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就在对事物多层内涵的阐释中,学生的认识向纵深方向发展了。

二、同类对象比较,认识事物本质

比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分析和鉴别的一种特殊方法。日常生活、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中,一般都是通过对相似事物或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得正确认识,这就是所谓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每年新生入学,时常有教师让学生写关于“秋”的作文。可我们往往发现在学生的习作中,很难找到有新意的佳作。秋对于学生来说,已司空见惯,但问题在于他们根本未曾对写作对象进行深入思考,没能拓展思维空间。
我们在平时的习作指导中应提醒学生,要多引进同类事物,用比较法揣摩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认识写作对象的独特之处。当我们通过比较抓住独特的“这一个”,我们的认识就不会停留在“人云亦云”上。所以,在教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时,我向学生补充介绍关汉卿的《窦娥冤》,然后提出问题:请分别用一个比喻句形容两人的作品。结果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王实甫的作品如山珍海味,关汉卿的作品如粗茶淡饭”;“王实甫的词像越剧,缠缠绵绵”;“关汉卿的词像秦腔,铿铿锵锵”。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比较法,而教师要做的是变不自觉为自觉,提醒他们在写作时多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如同样是亲情,母爱与父爱是不同的;同样是朋友,高中与初中是不一样的。

三、相对对象比较,突出认知事物

雨果在著名的《〈克伦威尔〉序言》中写道:“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比较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用的方法,《巴黎圣母院》就是成功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在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我们认识了卡西莫多的外丑内美与克洛德的外美内丑,埃丝美拉达人性的善与克洛德人性的恶……小说引进相对对象进行比较,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谛,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不妨找机会让学生练一练,让学生将特定对象与多个相对对象放在一起解读各自内涵,突出强调表现的主题事物。如一位教师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谈谈对苏轼“洒脱”的理解。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的总结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洒脱”是一种“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智者自知的人生态度、一种超脱的情怀、一种包容万物的博爱胸襟,它不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避世,不是刘伶裸形屋内的蔑世,更不是庄周化蝶、不问尘世的出世……
将苏轼的洒脱与陶渊明、刘伶、庄子的洒脱作比较,不
但使认知对象的内涵更加鲜明,而且这种认知与众不同,深化了“洒脱”一词的思想性,对事物的认识走向了“深刻”。课后布置的作业是:用以下句式为现实人生中的自己写一段文字。“生而为人,活在世间,你必须学着成熟(豁达、洒脱、乐观),然而这种成熟(豁达、洒脱、乐观)是……而不是……”(要求:引进对象来比较阐释)。正是抓住这样的机会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当学生面对“责任”“宽容”时,他们的思考要比以前深入多了。所以,教授庄子的《效颦》,让学生明白“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正是用丑女衬托,西施才更见其美;教授《愚公移山》,有了智叟这个角色,才会更懂得愚公不愚的道理……比较手法的运用让我们更易记住也更难忘记那些鲜明的人物形象。

四、联想引申比较,拓展思维空间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和外界事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分析一个问题,要注意它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内在关系,学会将相关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
很多人记住卞之琳,是因为他的《断章》,短短四行诗,但包含了相当丰富的感受《断章》写的是常见物、眼前景,读过之后却给人新奇感,秘密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于诗人采用的手法,即相关事物的联想比较法。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叫“绕弯子”。诗人通过几个简单的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卞之琳给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这首诗歌被他“绕弯子”绕出了深刻的精彩。
我们也可指导学生,见到一道作文题后,要学会用比较思维辩证分析,利用相关事物“绕弯子”。平时可以让学生多练习关系型习作片断,如“谈谈山水与诗文”的关系。结果很多学生写出了精彩的话语:“在诗文的国度里,山水是它的心脏;在山水的家园里,诗文是山水的灵魂。”当学生运用比较辩证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山水”与“诗文”的内在联系,就能写出充满智慧、充满哲理的文章。这样,文章的思想境界有了更大的开放性,为创作留下了广阔空间,文章主题思想也更为深刻。
很多古代作品让人难忘,正是借助于这种手法取得了动人心魄的审美效果,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隐《子夜郊墅》:“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多年前曾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经看过《林清玄散文》,至今仍记得序言的题目是“一个书写文化与被文化书写的人”,细细思量觉得意味深长,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善与恶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着相对、相互关联的关系。当我们将写作对象与其他相关事物放在一起比较阐述、解读它的内涵时,我们的看法无疑会成熟很多。
“凡事想得远一层,看得深一层,想得透一层,阐幽发微而示之以人所未见,率先垂范而示之以人所未行。”这既是人类智慧精华之所在,也是通过比较思维方法让语文学习走向深刻所要达到的效果。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