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筝浅析古筝艺术与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10900 浏览:456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古筝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弹拨乐器之一,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传统的古筝艺术在时代的变迁下、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在逐步发展和创新。与此同时,古筝教学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古筝教学得以有效进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古筝专业人才。
【关键词】古筝艺术 发展现状 教学 方案策略
1674-4810(2013)18-0050-02
古筝是一种传统且极具东方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筝音色清亮悦耳、柔美动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近年来,古筝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也成为音乐院校中最受欢迎、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实践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日渐突出。针对此现象,本文将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为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一、古筝艺术发展现状

古筝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筝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在乐器的外形、构造上有所改进,更在新曲目的创作和演奏技法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产生了以地方风格为依据的众多古筝流派,如赵玉斋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筝曲《庆丰年》中首次使用了双手抓筝技法、赵曼琴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快速指序体系、著名古筝艺术家王中山先生则同时在演奏技法和音乐创作两方面进行了创新,使进行古筝曲创作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拓展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于该理念改编的著名筝曲有《溟山》、《暗香》等,还有《霍拉舞曲》等西洋乐曲。此外,古筝的演奏形式也有较大的突破,以往以独奏和为歌曲伴奏为主,现在重奏和合奏作品显著增多,说明古筝在群体中的表现力被逐渐挖掘并受到重视。并且古筝协奏曲的出现以及迅速发展也越来越丰富了古筝演奏的乐曲形式和风格,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古筝演奏和教学的发展。古筝是一门艺术,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演变性。艺术反映出的社会生活面貌、人们的精神思想状态,是社会的缩影,但不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完全演化成新的事物,对于其传统精华部分有必然的继承性。古筝艺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有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古筝艺术的继承,若摒弃传统,古筝便不能称为“古”。
虽然古筝艺术一直在蓬勃、健康地发展着,但在20世纪十年代的时候也曾遇到过阻力。当时存在着一股气势凶猛的反传统思潮,古筝艺术作为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
自然也受到冲击。他们认为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适合当今的时代潮流;还有人认为古筝的表现技巧过于传统和落后,想要“另起炉灶”,唯“新”是从。这些错误观点对古筝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对古筝艺术传统的学习不再热情,远不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艺术家对古筝传统的痴迷。这种对传统的生疏与远离也同样存在于当代的教学过程中。所以,要想使古筝艺术稳定健康地发展,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学习和继承优良的传统古筝艺术是十分重要的。

二、目前古筝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急于求成,教师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学习成果,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音乐基本知识和演奏技能的传授上,忽视了古筝作为一门艺术其内在的文化属性。它不是一门技术,仅用花哨的演奏技法无法表达出古筝乐曲作品的思想感情,在听众听来,弹奏出的只是华丽的音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将曲得很熟练,基本指法演奏技巧也很到位,但却面无表情,身体僵硬,丝毫没有音乐感染力,无法打动听众。
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各流派的风格和作品得到了继承发展。但在古筝教学中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各流派传统的典型代表曲目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所选择的筝曲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作的作品。形成这样的现象有一定的原因:(1)传统筝曲的演奏技法要求较高,尤其对左手的韵律、音准要求近乎苛刻,虽篇幅较短,但难度很大。(2)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不同的地域生活习俗,导致学生无法领悟到古人创作和演奏筝曲时的内心情感。因此,现代的教学模式缺乏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可能造成培养出的古筝专业人才在古筝创作方面有新意但缺乏古筝特有的民族韵味和情趣,而在演奏时也会缺乏一些“古”的味道。
第三,现在的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古筝知识和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学习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学生学习古筝更多的像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对艺术的追求。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音乐的灵感的培养更不利。
第四,教师队伍的能力与素质急需提高。高等学校教师普遍存在演奏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差的现象。音乐中有些东西很抽象,单纯用枯燥的文字来阐述,不能让学生很好地领悟与掌握,如把握弹奏力度的大小、某些演奏姿势所需要的身体状态等,这需要教师不但精通古筝艺术,更要有能力将其中的要点和精髓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三、促进古筝教学进步的建议

第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不断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方式方法,经常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把教学古筝事业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竭尽全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古筝专业人才。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力、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只是单纯地灌输古筝基本理论知识、教授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内容。音乐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古筝作为一门最古老的艺术,承载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其内涵之深刻、意蕴之丰富、文化韵味之浓厚,都需要后人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教师应结合语文、历史等学科,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古筝的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618jyw.com
文化品格,更加注重对古筝文化内涵的学习,古筝教学应以此为核心和基本原则,这样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在选择教学曲目上有所侧重。笔者认为在教学曲目的挑选中,要增加传统筝曲的比例,对其演奏提出硬性要求。各流派的曲目都要有所涉及,各种演奏技法也要多加学习,同时,对传统筝曲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都要进行深刻的了解,充分体会曲目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设传统曲目,不但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使其创作不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内涵。
第四,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古筝曲目,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热情。引进情境教学法,音乐作品创作的素材和灵感都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因此应经常带领学生进行民间采风,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背景进行演奏,进行情感的挖掘,使演奏达到声与情的高度融合。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融洽,师生之间既进行了很好的互动交流,又有利于教学的进步。
第五,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古筝协奏曲是一种新型的古筝演奏方式。古筝协奏曲表现为中西音乐结合,可以是古筝与钢琴、古筝与交响乐队的协奏。它的出现使古筝艺术及其教学的发展迈入一个新模式。与以往的古筝独奏相比协奏曲有较大的创新,在技巧和手法上要求更高,还要有良好的协调素质。这就促使教师需要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新的技法。将古筝协奏曲作为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和老师的视野,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对音乐有更好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弹拨出所演奏的作品。
四 结束语
古筝教学是在长期的摸索中逐渐加强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有责任心,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情,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总之,古筝教学应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古筝的一些创新内容在课堂上加以实践利用,在教学模式、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冯光珏.古筝艺术的传统和创新[J].人民音乐,1992(3)
兰庆炜.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大众文艺,2010(4)
[3]叶明予.以情带声,以声抒情——古筝教学中的感悟[J].现代阅读,2012(10)
[4]侯凌燕.浅谈高师古筝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5]李婷婷.古筝艺术的传播与嬗变论纲[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6]焦文彬.秦筝史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7]赵毅.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问题[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2)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