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生成基于象似性原则网络语言作用生成理据

更新时间:2024-03-26 点赞:35067 浏览:1593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语言,符合语言象似性原则,具有一定的认知理据。旨在证实就单个符号而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普遍的,对符号组合来讲,其符合象似性原则。
【关键词】 网络语言;象似性;认知理据
2095-3089(2013)32-000-01
一、引言
目前,我国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关注探讨网络语言现象。董启明(2001)等研究网络语言的文体特征;秦秀白(2003)从语体学角度论述了网络语言的构成、性质及特点;秦俊红(2005)等借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网上会话的话轮特征;沈彤(2006)等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探讨网络语言;徐耀君(2009)从语言学角度对网络语言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二、语言的象似性

皮尔斯(Peirce)把象似性归纳为两个事物之间的共有特征。他把符号分成象似符(icon)、标志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三种。象似符指的是具有复制性质的符号,这些符号与客体之间有着明显的象似性。Hainman把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分成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他还对后一种象似现象做了进一步分类,如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和句式象似性等。Givon指出:“人类语言有一定程度的非任意性,即象似性。”Wallis认为,象似性存在于无和有这两极之间的各个阶段之中,象似性无所不在。王铭玉则将“象似性”定义为:“映照在语言符号系统单位和关系之间以及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被人感知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相似性特征。”他认为,在“象似性”的定义中,有必要对符号的“体验性”和“感知性”加以强调。

三、网络语言象似性的表现

皮尔斯(Peirce)根据象似符的复杂程度将其分为影像符、图示符和隐喻符三类,本文通过对网络语言的影像象似性、图示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方面的研究,旨在证实网络语言符合象似性原则,其认知是有理据的。

1.影像象似性

(1)网络语言中的拟声词
在网络语言中,数字拟声和汉字拟声是常用的拟声词。如“5...”表示呜呜的哭泣声,“7...”表示鄙夷的叹词。汉字拟声,如“额……”表示一个人的无奈之情,“切……”表达的效果和“777”是一样的,表示鄙夷的感叹。除了对自然声音的直接模拟外,还有对某种语言语音的模仿。如847—别生气,h源于:论文集www.618jyw.com
omepage——烘焙鸡,猫——modem;BB表示宝贝,BB既是宝贝拼音的缩写,又是对“baby”的拟声。用谐音词代替原词,在网络语言中也很常见。如斑竹——版主,果酱——过奖等;也有些是为了表达幽默讽刺的意味,如菌男——俊男,霉女——等;与语言符号任意性中的自然声音模拟相比较,网络语言是貌似无规律可以遵循的语言,但其出现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所以,网络语言的认知是有理据的。
(2)网络语言中的象形词
网络语言的影像象似性还表现在形式的象似。汉语的雏体是象形文字,或表音,或表义,因而汉语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理据性。如2007年网络语言中流行的“囧”字,古义的“囧”字通“炯”,喻指“明亮”,而在网络词汇中,“囧”字的含义却与古义大相径庭,其是对人的面部表情的拟像,囧的内小“八”字拟为人的眉眼,口为嘴巴,表示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也指处境困迫,形容人尴尬之极,因而通现代的“窘”字。

2.图示象似性

图示象似性是指在一组有序符号中,符号与所指间不一定存在一一对应的象似性,但符号与符号间的关系却对应于所指物与所指物间的关系,即人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系统,这种内化的经验结构透过语言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语符间的结构与认知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与影像象似符相比,图示象似符具有“隐性”的象似理据。图示象似性可分为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等。
(1)数量象似性在网络语言中的表现
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与可预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是量大的信息,越是重要的信息,则语言表达的成分就应该相应增多,结构也相对复杂。在网络语言中,数量的象似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首先,语言成分的无限增加,如“5555…”用的5越多表明一个人越伤心;又如“Zzzzz…”,用的Z越多,表明越是困倦。同理,“gooooo…gle”,o的数量是可以无限增加的,表明网络搜索功能的强大。其次,网络语言中的造词现象,如2007年出现的新词“槑”,就体现出数量象似性。“槑”字和“呆”字没有任何的关系,在古语中“槑”通“梅”,而用于网络语言中,“槑”应解释为由两个“呆”字组成,强调比“呆”还呆要呆,用来形容人很傻,非常傻。
(2)对称象似性在网络语言中的表现
对称象似性指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表达上具有对称性,也就是说,“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式的并置(juxtaposition)意味着意义或思想上的相同或并列”。而顺序象似性指句子或词语的顺序对应客观事物或人们认知的顺序。从这点来看,对称象似性和顺序的象似性似乎是矛盾的,因为语言形式是不对称的,所以我们不能同时说出两件事,然而概念上的对称关系实际上在语言中仍然是存在的,网络语言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很…,很…”的表达,“很好,很强大”;“很傻,很天真”,等等,这种结构就可以表达其对称性,强调两个概念的同等地位。

3.网络语言中的隐喻象似性

隐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象似的主体和喻体之间、源域目标域与目标域之间有相似点,才会让人产生象似联想。隐喻象似性在网络语言中的体现如,大虾(大侠),“大虾”是“大侠”的谐音,“大虾”和“大侠”两个概念经过概念合成之后,之间存在一种相似性。“大虾”是网络语言中的武林高手,“大侠”是行走江湖的武林高手,两者存在相似性,都是指“本领高强,乐于助人”。因而在这个隐喻链中,两组概念相映射,就形成了网络语言中的隐喻象似。网络高手在网络空间里就如同大虾在水里畅游,既形似又神似。

四、网络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理据

1.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付出最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回报。为了节省时间,接收更多的信息,网络语言采取各种方式来缩减符号形式,如3Q(thank you),I love U,UC( you see?)等等。拼音、字母、数字、图形的混合使用超出了以汉字为唯一构成单位的限制,简短的形式表达了广泛的含义。

2.满足人们交流时的情感需求

网络的交际双方是一种纯信息的交流,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互动。网络语言中的表情符号充分模拟人类的面部表情,有效地弥补了网聊时(非面对面交际)副语言的不足。陈原(1983)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所以,网络语言的出现正是反映了特定社会人群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用网络语言的群体已经从18~35岁的年轻群体扩展到了更宽的群体。总之,网络新词汇不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追求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
五、结语
总之,通过对网络语言的影像象似性、图示象似性及隐喻象似性的分析,证实了网络语言符合语言象似性原则。网民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融入到网络中,并通过网络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映照人的体验,人的体验映照自然实在,网络语言的象似性具有一定的认知理据。
参考文献
赵亮.语言象似性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2006,(9)
王艳.语言符号象似性解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3]贾超琴.标记象似性浅议[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