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浅谈浅谈古代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11203 浏览:454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材和系统的教学方法,积累了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对当今的语文教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最能体现传统语文教育特色的是阅读教学。
【关键词】 古代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特点;教学规律
2095-3089(2013)32-0-02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是一种眼到、心到、口到并发出声来的阅读方式。它是培养语感的关键,也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古人虽然未提出“阅读”一词,但是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却非常看重阅读的作用。大教育家朱熹强调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注:《朱子大全·读书之要》)清代在教育方面很有研究的教育家曾国藩在《家训》中关于读的一段话,对朗读的好处就说得更加形象、透辟。他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字觉琅琅可诵矣。”朗读不仅有助于阅读者理解阅读材料,深入地领悟文章的精微之处,而且是锻炼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一、古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古代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很详细的分类内容。主要是选取各个时期的一些散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前期阅读教学的教材主要是短小精悍的蒙养故事、散文故事、成语故事等,后期配合“四书”“五经”的学习,阅读教学的教材转为文选评点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古文观止》《古文释义》。两本书均流传很广,影响巨大,集中体现了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特点和方式、方法。
在古代,阅读教学的内容大多数都出现在《古文观止》和《古文释义》中。在使用过程中,塾师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在内容上,有的只选唐宋时期的古文,有的则选从先秦直至作者生活的前一时代的作品。但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原则,就是只选历代流传下来的名篇佳作,而同代人的作品则没有经过这一历史检验的过程,一般不选择。我国传统语文教材流行最长久、最广泛的教材往往是不知名的“里巷塾师”编写。

二、古代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详加评点批注

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对此,张志公先生有精辟的总结:“所有这些评本,大都有注,评(或批)和圈点。注,是解释字义、名物、典故等;评(或批),是指点文章思想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的要点;圈点,是用符号(画在字旁的圆圈、黑点、直线、三角,画在段落末尾的短横等)标示重要的词句或段落的划分。这些,一般总称为评点。”
正是由于特定的教学对象、固定的教学目的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古文选本风格和体例上的大体一致。这种一致是一种认同,也就是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方法的认同。这种认同,来源于对汉语言特点的认识和不断总结并改进的语文教学经验。这种经验,简言之,一为“讲”,二为“贯”。讲者,讲其词义、字音、名物制度等知识;贯者,贯其“神理”,简要地把章旨、主题和隐藏于文内的精微之义加以阐明,点明写作方法与用字、造句之妙。讲着眼于“文”,故要透彻,贯着眼于“道”,故求显明,这就是古人一贯坚持的阅读教学模式。

(二)熟读精思博览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
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源于:如何写论文www.618jyw.com
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古文阅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核心。《古文释义》作者余诚从亲身感受出发,提出了阅读古文应有的心理状态:“读古文要心无纤介纷扰,而以全幅精神静会,才读得人。”在古文选本中,一篇文章的字数多在二百左右,尤其是所节选的先秦文章,便于背诵。学生只要篇篇熟读、精思,便可打下坚实的古文基础。

(三)讲解目的:释“文”明“道”

由于文言文都为历代书面语言文章,学童读起来未免吃力,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古人在要求反复朗读的同时,也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提倡在明白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古文观止·序言》对这本书的特点进行了概括,“阅其选,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辩字,无不精切而确当。”可见,详而不繁是这本书的鲜明特点,它以最经济的字数,最大可能地对文章进行评点,其评点内容包括五部分:旁批:点明段义、标点重要语句及写作上的特点;眉批:阐发文中精意,提示原文写作体例等;总评:对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总结;音义注解字音,解释词义;序解:串讲全文。书中还用了各种符号,对表达主旨的语句、议论精辟的语句、叙述精彩的语句等一一标出,并附上简短的点评,可以称得上体例完备,内容详审。从字数上看,注解的文字往往比原文字数多出许多。作者在“凡例”中清楚地阐明了选本的体例:“是编段落悉清,旁批、上方评极细,文后有总评,总评后有音义,末有序解,务在文义搜剔毕尽。” 凡是学生有可能不懂的地方,都属于讲解的范围。中国古代有“文”“道”并重的传统,“文”指字、词、句、写作技巧等;“道”则是指所谓“正确的思想”。从古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至今在语文教育中贯穿思想教育的做法是一贯的,从“文以传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等各种提法来看,“道”都是第一位的。因此,古人在讲解文章时,以“道”为核心,围绕着文章的主题反复进行阐述。元人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意,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明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张伯行把“文”和“道”的关系概括为:“论道而专求诸语言文字之间,则道晦矣;抑论学而不求之语言文字之间,则道亦泯矣”[3]。“道”与“文”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因此,《古文释义·凡例》中提出:“读古文固当先得大旨,大旨不得,虽极赏其词华句调,终未懂作者意思,何取乎读?”在具体做法上,一是用符号标出重要语句;二是在旁批或眉批中扼要点拨;三是在点评段意时指出;四是在总评中详述,总评在点评之后,围绕主题进行阐发,在评点的整个过程中,贯穿着对“道”的阐述,也就是知识之外的思想、行为和道德教育。

(四)重视写作指导,着眼作文训练

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领悟理解文本的涵义,而另一个深层次的目的就是借鉴已读文章来训练作文。古文选本中编选者时时指出文章遣词、造句、结构之妙,使学生在读书时心领神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写作知识教学,长此以往,可以不断积累感性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传统语文教育是植根于华夏大地,紧密结合汉语、汉字特点的一种土生土长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其中的某些做法是很有道理、很有成效的。对这些经验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无益于提高汉语言的教学效率,对我们来说,吸收前人的一切有益经验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探索,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12

6.121.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解惠全《文言教学讲话》,[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6]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
[6]浦卫忠《中国古代蒙学教育》,[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