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出让学生读出自己心中“哈姆莱特”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16822 浏览:713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有着个性气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的差异,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自己的个性,有一句话说的好,“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正是一个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把作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一定要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正如朱熹所说,“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在阅读过程中,“我”拿书里的世界与自己周围的世界做比照,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人物作比照,既理解了作者,也更好地认识了“自我”,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超越文本、超越自我呢?

一、指导学生进行积累性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学生广阔的阅读视野的基础上。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教学,我们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少量精读课文的阅读指导,加上作业量居高不下,使得学生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更可悲的是学生渐渐地失去了阅读的热情,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热情。这种功利主义的阅读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没有“源头活水”,学生的阅读之渠又怎能“清如许”呢?
今天,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感受新生活,认识新世界。而人们最初阶段的阅读,应该是积累性阅读,它是以积累感性语言材料和自然、社会知识为基本目标的语文阅读,是形成以语感为中心的较高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我认为,要进行个性化阅读,就要开阔阅读视野,做到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首先,教师应在用好教材的同时,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重视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其次教师应为学生推荐一些健康的、有意义的、受学生喜爱的优秀读物,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在学生选择了自己喜爱的读物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状况,制定适宜的阅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阅读。同时,开展一些有益的读书活动,如,讲故事、“好书伴我行”“心得交流”“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演讲比赛等,使个性化阅读得以持续和延伸,真正使个性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很多地方都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校园书香”工程。我相信,乘着这股东风,那沁人肺腑的书香一定会在更多的校园内弥漫开来。

二、指导学生学会比较性阅读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两翼协同扇动,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如果把学生最终获得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比作丰硕的果实,比较性阅读就像是繁茂的树叶吸收阳光,合成叶绿素,为结出硕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它是指学生能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学第十二册的《古诗两首》。我们在备课中不难发现,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但方式不同。《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祖国统一,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透过这一悲一喜,我们可以体会到两位诗人的高尚情怀。我想,如果把这两首诗分开教学,那一定违背了编者的意图了。因此,我决定把它们放在一起采用对比阅读教学。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把这两首诗读熟,提出问题: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示儿》中的“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出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出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就能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欲狂”有更深切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就势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中的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都表达了相同的爱国情感。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又补充朗读几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杜甫的《归雁》《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我发现学生读得是那么入情入境。不用说,他们都被这些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了。这不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课堂教学效果吗?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啊!

三、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意不同学段的要求,体现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3~4年级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而5~6年级要求“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它是指读者不迷信书本,边读边思考,深入探讨,细究精研,以求探根究底的主动阅读。在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文本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读者还要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观点对不对,并力求解决问题。陶渊明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就是对探究性阅读最好的阐释。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之间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不同情感体验,谈了自己的理由,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的课堂效果远非串问串讲可比。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一场主角戏,而真正的阅读应当是有创意的阅读。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性阅读是根,比较性阅读是叶,探究性阅读是花,有创意的阅读是果。待枝繁叶茂之际,硕果在望便指日可待。让学生学会论文下载中心www.618jyw.com
用自己的方式读书,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莱特”,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