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丽江旅游循环经济视野下丽江可持续进展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17600 浏览:73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项目《丽江古城旅游经济差异化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11C157)
【摘 要】丽江已成为云南旅游的优势骨干品牌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环境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且资源禀赋不可替代,如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其必然选择,也对同类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丽江 生态旅游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1674-4810(2013)20-0008-0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主要选择,而丽江则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之一。丽江具有得天独厚、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且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最近几年丽江采取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带动丽江地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在于把丽江打造成为一座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城市,让游客感受到不一样的丽江。

一、旅游循环经济

1.旅游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国内学者主要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范式、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等不同角度来进行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方式,是循环经济发展思想在旅游中的具体实现,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活动,不仅美化旅游者的旅游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使旅游目的地资源环境贡献消耗比达到最优。它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旅游业经济发展生态化、无害化,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将旅游开发对当地造成的各种环境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的这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一致的,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

2.国内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

1999年以来,中国实施循环经济试点,试点工作按照国家环保总局部署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展开。2004年,国家发改委等单位在上海举办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并通过《上海宣言》,要求把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扩展到生产和消费的各个领域,使循环经济由最初的第二产业发展到第一、二、三产业。与此同时研究提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一批),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虽然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一批)尚未涉及旅游行业,但是在一些旅游资源较为富集的省市,均已开展省内旅游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如云南省以丽江为全省首批旅游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从不同层面开展试点工作;贵阳市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开展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四川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旅游发展全过程。此外,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开展生态旅游区建设,一些工业园区试点开展生态旅游系统建设等。

3.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长远目标与具体实施手段的关系,循环经济是对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既发展经济又不牺牲环境,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其物质保障是各种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转变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规范和运作方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单向的开放式线性经济,特征是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只有当人们的行为从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转变为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的时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才有可能到来。

二、丽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1.丽江概述

丽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民族文化以东巴文化为主,涵盖了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乐舞、东巴祭祀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文化已拥有上千年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可概括为“两山、一城、一江、一湖、一文化、一风情”。“两山”指玉龙雪山和老君山。玉龙雪山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旅游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旅游开发区,被誉为冰川博物馆和动物宝库;老君山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域,
有独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种类丰富的动植物群落,是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一城”指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一江”即金沙江,流经丽江615公里,沿江有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代表性的有万里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宝山石头城、塔城唐代铁桥遗址等。“一湖”即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泸沽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一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是集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纳西文化体系,东巴古籍文献已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一风情”即女儿国摩挲风情,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母系氏族“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习俗,被称为“人类母系文化最后一片净土”。丽江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彩、品位高、组合性良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丽江旅游业发展概况

丽江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在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立足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确立和实施旅游先导战略,逐步走上了一条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路子。1994年11月,省政府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带动迪庆,启动怒江”的发展思路,丽江旅游业进入了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这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里程碑。1996年大地震恢复重建,1997年12月丽江古城成功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9年昆明世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丽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丽江旅游业快速实现了从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形成。2006年2月云南省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做精大理,做大丽江,做优迪庆,开发怒江”的发展思路,丽江旅游业发展进入了“提质增效,二次创业”的阶段。
进入“十一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清洁能源基地”、“生态产业发展基地”和“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三大发展目标。为全面推动丽江旅游“二次创业”,加快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步伐,在2008年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谈,提出了实现丽江旅游发展的“六个转变”,即在发展模式上,实现由政府主导为主逐步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为主转变;在发展质量上,实现由数量规模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在旅游功能上,实现由旅游目的逐步向旅游集散地转变;在旅游管理上,实现由行政手段管理为主逐步向依法治旅为主转变。
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丽江已成为在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热区和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丽江旅游业接待人数不断增多,丽江统计局公布的数源于:如何写论文www.618jyw.com
据显示2009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785.14万人次,同比增长21.21%,其中海外游客52.59万人次,同比增长12.89%,同期全省增长13.1%,全国下降2.7%,国内游客705.55万人次,同比增长21.88%,同期全省增长17.3%,全国增长11.1%。旅游业总收入88.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4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7084.13万美元,同比增长15.2%,同期全省增长16.9%,全国下降2.9%,国内旅游收入76.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5%,同期全省增长22.9%,全国增长16.4%。丽江旅游经济综合指标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1~6月,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9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4.51%,其中,海外游客28.4万人次,同比增长11.46%,国内游客366.45万人次,同比增长14.76%。旅游外汇收入9310.41万美元,同比增长15.95%,国内旅游收入38.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到2012年丽江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2012年全年旅游业接待人数达到1599.1万人次,较2011年增长35.05%,实现旅游总收入211.21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38.7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514.4万人次,较2011年增长36.6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2.96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39.44%。接待海外游客84.7万人次,较2011年增长11.2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89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13.13%。

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丽江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1.人文旅游资源的不断损耗,使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30个,其中文化遗产644 个,自然遗产162个,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4个。中国的世界遗产为33处,其中文化遗产24处,自然遗产5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因此,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对于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丽江东巴文化为例,丽江地处云贵高原西南端,横断山脉的腹地。自然条件所限,历来交通闭塞,工业发展缓慢,几乎没有大型工业在此生根、发展,经济一度落后。然而,这里又是自然资源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有离赤道最近的冰川,3000多米深的虎跳大峡谷,茂密的原始森林,植被覆盖最完好的老君山等等,更为奇妙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纳西族,他们不仅耕耘了这片处女地,更是在繁衍生息过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东巴文字。作为纳西族标志符号的东巴文字,至今还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记述发生的事件。用它书写的东巴经书达上千万册,现多珍藏在世界各大国家博物馆中。东巴古籍在研究宗教起源、文字起源及其他原始文化方面有特殊的学术价值,日本学者西田龙雄称之为“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联合国评价为:“这一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充分反映了她的非凡价值,并昭示着对她的保护将有益于全人类。”2003年8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但是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商业化发展,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东巴文化,在旅游市场中受到滥用。东巴文化被一些商人粗制滥造成商品,贱买贱卖,甚至看到东巴字画都不知道什么意思,随意杜造;作为世界遗产的“东巴”二字,随意地贴在商品上,取名为东巴烤鱼、东巴香肠等,更有甚者推出东巴按摩、东巴洗脚、东巴擦鞋等等,简直是对世界遗产的践踏和滥用,东巴文化面临重重危机。

2.生态旅游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丽江地处长江流域上游,长期以来,城市道路的建设发展速度落后于车辆增加速度,绿化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城市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这造成了丽江城镇生态恶化,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旅游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由于地理、气候、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丽江环境的污染威胁着丽江生态旅游环境的发展,旅游景区的污染日益严重,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生活垃圾。以及面临的干旱问题,从2011年开始丽江面临着严重的干旱问题,周边有些景区因干旱已经关闭,如黑龙潭景区,水资源丰富时曾经一天接待游客上万人,自从干旱后就变得很清静,除了一些本地人下午吃完饭后出来散散步锻炼身体外,基本上就看不到游客。

3.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使得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进行

丽江生态旅游业发展以来,旅游开发从一般的保护区向重点保护区和核心区迈进。旅游客栈、饭店、休息室、商品店、餐饮店、索道等旅游设施的不合理布局及建设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丽江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由于过度建设、大气污染、植被破坏、动植物物种消失以及相关的生态问题,导致自然旅游资源的不断破坏和损耗,包括各种地文景观资源、水域风光带、生物景观资源和其他自然景观资源的破坏,目前如老君山、玉龙雪山等景区景点质量逐渐下降,大量旅游者的进入,为旅游发展而建设的宾馆、酒店、道路、索道等旅游设施,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特别是超过生态环境的容量,超负荷运营的旅游景区。如玉龙雪山作为北半球距离赤道最近的现代海洋冰川,它的真正价值在于离赤道最近,但因离赤道最近,因此玉龙雪山的冰川也是最脆弱的,保护难度最大,温度、人口密度、建筑设施、机械运转、植被破坏等任何一个很微小的因素变化,冰川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而现在玉龙雪山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位置就有许多的建筑设施,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也较多,特别是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就出现了超容量、超负荷的现象,最多时日接待量达6000人。源于:免费论文www.618jyw.com
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地影响了丽江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品位。

4.生态旅游景区污染日益严重,使得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遭受重创

到2012年,根据政府部门调查结果:丽江有星级旅游饭店230多家,旅舍、招待所、民居、客栈等一般旅游住宿设施超过800家;有旅行社75家,旅游车公司15家,旅游区(点)22家,旅游购物商店38家,旅游定点餐馆54家,出租车1000多辆,其他车辆1200多辆。这么多的旅游设施、车辆及游客,使丽江城区的环境质量普遍下降。丽江市区的噪声污染尤以道路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尤为突出;噪声污染严重的城市有昆明、丽江、曲靖、个旧等,其中丽江白天的超标率达87.5%。以及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乐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生产、生活,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生活垃圾。虽然许多生态旅游景区制定了严格的环保制度,但由于景区远离垃圾场,垃圾处理的成本太大。加上服务人员素质较低,致使许多生态旅游景区垃圾乱堆、乱放,造成了较大的污染。

四、丽江旅游循环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它既能为今天的发展提供生计,又能为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提供同样的机会。丽江要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依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运用当代的科学技术,认真研究编制好《丽江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和保护旅游环境相结合,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努力谋取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在丽江玉龙雪山、老君山景区要尽量少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大量采用旅游环保设施,如电瓶车、环保厕所等,通过“游住分离,吃住分开”等方式,保护好旅游区的生态,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而且还要实现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丽江要加大力度,做好本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通过广纳、吸收,在不失本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本土文化的新鲜血液,赋予本土文化新的生命力。丽江要突出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以满足旅游者求奇、求异、求新的心理,避免在开发利用中使其地方性和民族性特点消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体现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强化管理,在丽江成功实施网络结算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旅游行业监管力度,规范各种旅游行为,维护旅游经济秩序,规避各种旅游经济风险,确保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2.走生态旅游业集约化经营之路,打造丽江的旅游品牌

休闲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体验经济正在取代服务经济。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观光旅游必须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则还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久居城市的人们,来到丽江,如果在享受到宜人的气候,感受丽江古城的热闹,更能在乡间美轮美奂的度假村里远离喧嚣的城市;呼吸大自然那份沁人心脾的泥土芳香;陶醉于令人心旷神怡的温馨和宁静;体验淳朴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让人如置身于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一般快活,这样的一个旅游城市才能让人流连忘返,屡游不够。因此,走生态旅游业集约化经营之路,打造丽江的旅游品牌体现在可以依托乡村民俗开展农家乐旅游、小城镇旅游。如:依托“赏乡村田园景,吃纳西农家饭,住纳西农家院,做纳西农家活,享纳西农家乐”为主题的庭院旅游,以农家庭院为单位,借助自身生产条件和耕作方式,利用自家庭院、花圃、果园、鱼塘、小溪等自然条件和当地民俗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赏、休闲、娱乐。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品牌,提高丽江旅游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出世界级生态旅游精品。

3.建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从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和完善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政策措施。加强生态旅游法制建设,努力运用旅游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来调控和管理各种生态旅游经济活动,使整个生态旅游业做到有法可依,并严格旅游执法检查。从而把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使生态旅游业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加强生态旅游管理,使丽江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将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规范发展生态旅游;二是构建生态旅游
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与服务;三是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以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质量;四是鼓励建设环保与低碳化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类解说方式,以实现游客的最佳体验;五是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订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4.建设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机制

建立风险规避机制,培养相关的抗风险能力。建立和完善效益评估体系,内容涉及政策实施评估、经济价值评估、文化保护与开发、民族意识创新评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评估、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等。丽江生态旅游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丽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好丽江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认真分析和解决制约丽江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和大旅游”的发展观。
五 结论
如何实现丽江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坚持以独特性塑造主题,以综合性为开发导向;发挥丽江旅游资源的优势,建设一批精品型景点和景区;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等,进而延续丽江旅游的生命周期,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丽江旅游循环经济的正确选择。尊重和遵循自然界、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强化行业管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机遇,以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为目标,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实现丽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11~16
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3]明庆忠、李庆雷、陈英.旅游产业生态学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8(6):123~128
[4]李伟、黄远水.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2)
[5]阮仪

三、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

[6]JafariJ、RitchieJ. Towards a Frame work for Touri education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Annals of Touri Research,1981(l):13~34
[7]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