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初探中学“学困生”之转化对策探讨生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4433 浏览:102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通过对学困生的常见消极心理及其原因的考察与分析,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探讨一些策略以促进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帮助其构建良性的心理发展模式,促进其身心与学业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特征;成因;转化策略
1671—0568(2013)27—0124-02
“学困生”可分为智力因素型和非智力因素型两种,所谓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都正常,只是因为一项或几项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的影响而引起学习困难,使学习结构和成绩长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学困生”的困境是由内外诸多因素综合造成的。作为一类特殊弱势群体,他们应该被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此,笔者希望结合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就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问题谈一些个人浅见。

一、学困生常见的不良心态和形成原因分析

学困生转化过程复杂,必须先了解他们主要的心理困惑和形成原因,才能有的放矢,使此项工作取得成效。通过日常的教学实习发现,学困生有许多常见的心理特征,如:应付心理、自卑心理、矛盾心理、逆反心理等,这些消极心理都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学习困境。
在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前,有必要分析导致其形成的原因。日本学者北渥伦彦、桥本重治等曾列出12 项导致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包括情感、认知有偏差、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好、学习方法不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环境的不良影响等。下面具体论述之:
1.懒惰。好逸恶劳是人性的弱点,依据兴趣主动学习的学生是少数,多数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下被动学习。应付心理出现就不足为怪了,只是这种情形在有的学生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有的则不明显。
2.分心。导致学生分心的事物为数不少,因人而异。比如,体育运动、过早恋爱、电子游戏、课外读物、追星潮流、电影电视,等等。分心必然导致投入学业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如果程度事宜,并不一定对学习造成危害,反而可能有促进作用。但是,大多数学困生都没能把握好这个“度”。
3.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家长和教师,压力可能造成学生和前两者关系紧张。过大的压力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业是家长和教师对其施加的负担,从而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压力还可能来自同学之间,这种形式的压力不易察觉。同学间在学业上的竞争,可能会让始终落后的一方心灰意冷,从而退出竞技场。
4.迷茫。对学习的目的、功用不清晰同样会产生厌学情绪。现在许多中小学校的运作,实际上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考试本身只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而现实中却成为了教学目标,无形中也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惟分数论”使学生不能认识到现阶段学习的真正意义,助长了他们的迷茫。
5.干扰。社会上一些消极负面的存在对学生危害极大。例如,因影视行业管理不完善而造成影视中一些暴力、的内容影响青少年。再如,对于未成年学生的犯罪活动,使受害者以及其他学生等间接受害者的心理上的阴影难以消除,还有其他一些无形的不健康的思想意识的影响。
归结起来,导致学困生的出现,一方面是外在因素,怎样写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如因毅力、个性、认知等方面的欠缺而引起的学习障碍。

二、教育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学困生”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述不良心理障碍所致。所以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是转变他们的心理,帮其恢复自信心,激发其潜能,形成良性的心理状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帮助“学困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身。对于“学困生”来说,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是转变自己和采取行动的前提。若要客观评价自己,关键在于对自己的现状有正确的归因。学困生普遍具有的自信心不足可能是他们将不良的学习现状归因于自身能力差的结果。假若一味地将自己的学习困难归因于自身能力低,就容易导致自卑情绪的产生,从而造成厌学、应付等消极心理,甚至积重难返。教育者和家长应引导他们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不当等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因素,鼓励其通过调整自身的态度和行为来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取得的进步,从而逐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要帮助学困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在接纳自我的同时,努力地完善自身。
2.帮助“学困生”建立积极心态。转化“学困生”,突破点在于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处着手:
(1)教师要持有积极心态,并使用科学的教育和教学方法。要帮助学困生建立积极心态,教师首先要有积极健康的教育教学观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除了要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以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使其良性心理状态的形成。如可以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知识梯度,使学困生逐步提高。此外,还要努力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学习动机,并掌握学困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2)学校要优化育人环境,并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重大,学校要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文明上进的文化氛围。还要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并举办有关的讲座,帮助学困生正确地了解和调控自我,从而健全学困生的人格。
(3)家长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孩子的心理需要。要与孩子积极沟通,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健康发展。家长要与学校及时交流孩子的各方面的情况,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使教育转化工作落到实处。
(4)学困生自己也要学习自我调控学习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促进自我健康发展。要多与老师、同学以及家长沟通交流,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树立自信心。
3.帮助“学困生”采取切实行动,不断超越“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种: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通过成人的帮助、集体活动或者模仿,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介于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之为“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研究的焦点虽是儿童发展问题,但笔者认为,它对于学因生的转化工作也不无积极启示。
该理论从儿童的发展角度肯定了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这为转化学困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该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具体来说,教育者要在全面了解学困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客观地分析其潜力和可发展空间,帮助他们明确自身现有的和未来可能的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为他们制定现实可行的阶段发展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鼓励学困生不断超越“最近发展区”。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教师要站在“学困生”的角度,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需求,付出情感和智慧,帮助他们构建良性的心理发展态势,从而逐步开展教育转化工作。
总之,“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要将工作落到实处。作为当代教育者,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参考文献:
胡文琴,胡俊.非智力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4,(5).
黄迪.对非智力因素型学困生“最近发展区”问题的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02,(S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