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高考高考制度沿革及未来走向探析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16744 浏览:719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高考是中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通过高考脱颖而出,步入高等院校的殿堂,经过培养成为国家各项建设的人才。当然,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形式也有很多弊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在目前高等教育供需矛盾较突出的情况下,高考仍然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公正的有效形式,仍然有存在的必要,轻言废止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关键词】高考制度 沿革 存废 未来走向
1674-4810(2013)21-0195-02
高考,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尤为熟悉,因为我们很多人或经历过,或目睹过,或关心过。由于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子们未来的职业乃至人生,而这正是亿万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每年都有上百万考生参加高考的角逐。每逢高考时节,成千上万的考生们蜂拥进入考场,无数焦虑的家长们在考场外翘首以盼,那场景人山人海,异常壮观,因此,高考又被戏称为“举国大考”。在喧嚣热闹的考试背后,许多家长和社会有识之士在思考着高考这种人才选拔形式的利弊,关心着高考的未来走向。

一、高考制度的设立和沿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自此诸多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949年,高等学校沿袭过去单独招生的方式。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全国大行政区实行统一招生。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首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制度被废除,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就是该时期的产物,著名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就是一位明星式的“工农兵大学生”。
1976年10月,“”结束。不久,复出工作。他在1977年8月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宣布:立即恢复高考。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这件事在中国老百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被名副其实地称为“天之骄子”,身上布满了神秘而神圣的光辉。因为十年“”把中国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所以80年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他们努力学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那个时期国家出钱培养大学生,为他们分配工作。
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里,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年208万的基础上增加了22万人。此举大大扩展了高等教育的受众面,但也引发了关于“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文凭是否贬值”的激烈争论。目前,扩招正如滚雪球一般愈演愈烈。2013年全国有912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将有680多万新生跨进大学门槛。

二、高考制度的存废之争及其他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高等学校在招生形式上曾有过一段由独到统的过渡时期。1952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首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自此,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起来,废除科举制度后一直施行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彻底宣告结束。
1952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制度刚一实行,即饱受争议。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它没有顾及考生的性别、年龄、民族、地域和考生的个性特征等,它用共性扼杀了个性,不利于各类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因此,这种招生考试制度在实行之初,关于它的存废之争也就随之发生了,其后一直没有中断过,直至“”发生。
20世纪90年代,关于高考存废的争论再度进入,甚至有些海外学者也不甘寂寞,纷纷参与争论,反映出这场争论影响之大。参与争论的各派都认为,治国之道,首在选才。但在如何看待高考这种选拔人才制度的问题上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派,这里姑且称之为“存派”和“废派”。
“存派”认为,在目前看来,中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仍较突出的情况下,确保教育公平乃社会第一要义,在全国范
围内实行统一高考,择优录取,仍然是正确的选择。目前高考中存在的一考定终生、重知识记忆而轻能力培养等弊病只是需要改革的问题,并未构成废除高考的充要条件。对于高考这一适应中国国情与文化的招生制度,在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替法之前,轻言废止乃至轻率行废,可能会造成比现有弊病更严重的问题。
“废派”认为,高考是造成应试教育的根源。高考考试内容陈旧,缺乏创新;考试形式单一,以偏概全,将考生由活生生的个体变成了死板板的考试机器,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必须消灭高考。持这种观点的人进一步指出,高考形式上和程序上是公平的,但实质上和实体上是不公平的,置考生千差万别的个性于不顾,让所有考生面对同一张试卷,实行全国统考,不利于发掘专业人才和实现社会公平。
20世纪90年代,关于高考的争论,除了存废之争以外,还有“宽进严出”之争。支持“宽进严出”的一方认为,“宽进”可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强烈渴求,“严出”则可以保证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保证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因此,他们支持“宽进严出”政策,甚至主张“宽进严出”政策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试验。反对“宽进严出”的一方认为,由于托关系、走后门的裙带风在中国盛行不衰,“宽进严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很难实行,勉强推行“宽进”,很可能导致“宽出”,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他们认为,高校教育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最好的办法还是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总的来看,对于高校招生“宽进严出”,赞成者少,反对者多。到90年代后期,“宽进严出”之争告一段落。 进入21世纪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迈出新的步伐。2001年,教育部在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江苏省三所高校试行了自主招生录取改革,到2012年,全国自主招生的高校已达到86所。此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由于是对长期以来以高考分数为唯一依据(保送生和特长生的招生除外)录取机制的挑战,出台后引起高校、中学、考生及家长等各方的密切关注,也引发了教育界关于自主招生的不少争论。赞成者认为此举有利于选拔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反对者则认为此举容易滋生新的腐败。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自主招生的一种形式,2006年4月,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院校树起“素质教育”的旗帜,试行面试招生。两所院校均表示,试验面试招生的目的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为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实践才干提供平台。不过,这一招生形式刚一出现,便引发了社会大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和争议兴趣,有人将其誉为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有人则感慨其乃中国最后一道公平防线的失守。

三、高考制度的价值和发展趋势

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曾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意思是说,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尽管自身可能存在缺点和问题,但是在没有更好的东西替代它们之前,它们的存在仍然是合理的,仍然有存在的理由,轻言废止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
高考制度就是如此。如果只看到高考制度的缺点和问题,进而轻率地废弃高考制度,而改用推荐制、高校完全自主招生制等非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那么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就会绕过高考这个门槛进入人才选录过程,使无权、无财的社会群体在人才选拔的较量中失利,阻断他们由底层社会向上层社会的流动,中国最后一道公平防线将会失守。况且,从教育测量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从高考中胜出的考生总体上比“落败”的考生素质更高一些,掌握的知识更多、更全面一些。因此,尽管高考存在缺点和问题,但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高考仍然是选拔人才的必要途径。
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77年高考制度重新恢复以来,高考为中国高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考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给中国带来了繁荣,这是不争的事实。高考实质上是中国基础教育完成之后,一次大的脑体分工,为绝大多数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提供了成长的平台,为农村的学子们改变未来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提供了条件。
“四书”之一《中庸》开篇有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指行为不偏不倚,不过不及。高考改革涉及面极广,社会影响巨大,对其进行任何一项哪怕是细小的变动,都必须慎之又慎。从这个意义上说,继续坚持高考制度,对它采取“中庸”的态度,做到既与时俱进,又变中求稳,是理性的选择。《老子》第十六章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告诉我们,烹制小鱼时不要随意翻搅,否则就会将“小鲜”给翻烂。高考制度与其相似。高考是中国一项宏大的基本考试制度,关系着成千上万考生的前途和家庭的利益,关系着国家的人才大计,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不宜朝令夕改,云翻雨覆。继续坚持高考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这才是我们对待高考的正确态度,也才是未来高考的出路和正确走向。
继续坚持高考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这是中国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其实,高考制度自确立之日起直至今天,就一直处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中,从高校单独招生到同一地区统招,再到全国统招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这些都是对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当然,目前高考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要想满足社会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期待,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未来高考制度的改革走向应该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1)以学生为本。扩大考生选择考试与高校的权利,尊重和保护考生的个性。(2)保障并促进教育公平。保持和发扬高考制度的公平价值,通过考试立法和一系列制度建设,规范招生考试秩序,保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享有大致相同的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3)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使高校能够录取到所需要的学生,为高校办出特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618jyw.com
色创造条件。(4)规范各级政府与学校行为,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制订《考试法》以规范各级政府与学校的教育行为,改变对中学和教师的升学率评价。
〔责任编辑:李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