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素养高职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研究

更新时间:2024-04-07 点赞:6508 浏览:222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中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现状与社会需求实际相去甚远,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与学生的个人所需亦存在一定偏差。文章在分析其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高职教育除了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并对我国高职教改中如何加强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 全人教育 职业基本素养 路径
[作者简介]盖克荣(1973- ),女,山东临沂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及机电技术。(北京 100042)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强化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之养成实施方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GZY2012JYGXM41)
[]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01-02

一、我国高职教育中普遍缺乏职业基本素养教育

(一)职业基本素养在知识与技能至上的教育传统中难以实现超越

知识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只要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将其运用于实际的职业岗位中;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只要学到了实际技能,就能拥有工作、前途和高薪。从知识至上到技能至上,我国高职目前普遍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施工学结合、技能至上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使得高职教育只看到知识与技能的显性价值,而忽视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深层面的“素质”的教育。从最初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到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再到提倡“零距离上岗”的目标,高职教育规划中始终缺乏职业素养的培养空间,这也是职业素养教育在当下教学体系中无法立足的原因。

(二)高职教育实践中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被边缘化及简单化

当前,虽然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必经之路,但在实践中,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普遍持混沌态度,普遍存在职业素养教育地位边缘化、手段简单化、内容空洞化等问题。如有些职业院校将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简单化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或心理教育;有些院校也只是孤立地增加了专门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或在专业教学中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并没有将职业素养的内容融入或渗透其中;尤其是各种实践教学过程,只重视训练单项职业技能,完全忽视或缺少职业素养养成的教育内容或环节。此外,其他的培养途径如班级活动、课外活动、拓展训练对于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效果也是有限的。

(三)高职毕业生自身职业基本素养也存在先天不足

高职学生的生源部分来源于应试教育制度下普通高校的落榜生,部分来自高中毕业生的自主招生,另一部分来自初中、中专和技校等。这些学生存在文化基础薄、学习能力弱、使命感不足、团队合作能力差、责任感欠缺和自信心匮乏等问题。高职毕业生虽然在实际岗位中技术水平过关,上手快,但离职率高,职场变迁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相比本科生和研究生,高职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缺失正在成为其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障碍。

二、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起点与归宿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企业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己任,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重点,但一味强调实践技能至上,强调动手能力,片面追求瞬时就业,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培养。而企业则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仅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更提出了许多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的多元化需求,包括更加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诚实品质、团队精神、责任感等。
职业基本素养可理解为面向职业人或岗位人的必备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把握高职学生特点,培养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把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作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高职培养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错位,关注全人教育的重要举措。

三、我国高职院校加强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思考

(一)在思想上,要加强对职业素养的理解

职业素养包括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一个人的资质、知识和技能是显性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是隐性素养,隐性素养支撑并决定显性素养。一个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必然具备较高的隐性职业素养。不同的职业及岗位对技能要求不尽相同,但对隐性素养的需要却是统一的。因此隐性素养也称之为职业基本素养。职业基本素养的品质特征包括:诚信品质、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终身学习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控能力、积极性等。以隐性职业素养推动显性职业素养,是培养职业人的关键。
综观世界高等职业教育,以德国为代表的高职教育不但强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调雇员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且十分重视雇员关键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及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职业岗位的复合与分化对从业者职业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个人终身固定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格局已不复存在。大力推进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使高职人才培养和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诉求相对接,以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在理念上,不断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对接、工学结合、培养具有一定技术及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目前的人才模式。但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提高还没有全面地体现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这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竞争力较弱,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教育在抓办学规模和硬件建设、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有效引导学生构建社会所需的职业能力及素质,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等核心因素入手,重点实施以职业基本素养为基础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全人教育。
(三)在实践上,要实施多管齐下培养战略 要实施有利于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高职教育,不是简单地修改专业计划或课程大纲的问题,而是要从宏观的育人理念更新、育人环境改善,到教师人格魅力提升、培养方式转变,再到微观的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创新直至创业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引领,甚至包括心理辅导、人文关怀等第二课堂在内的大系统。
1.以职业素养为基点,科学定位高职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观及其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突破学科教育的一次革命,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能力本位、素质提升、全面发展三个层面含义应该包含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中。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和训练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以学生养成过程为主线,在基础学习领域、职业学习领域及职业拓展领域进行较为系统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使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以职业素养为内核,变革教学管理综合平台。高职教育面向社会人、职业人和岗位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变革统合多个以职业基本素养为主线的教学及管理平台。首先,作为社会人,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所占比例较大,通过学生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引导、管理教育,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同时,结合学校的文化平台,通过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来熏陶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实现作为社会人的社会素养的养成。其次,作为职业人,通过教学平台,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职业意识,了解职业文化,通过与专业教育相关的职业情景、职业文化、职业规范来实现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养成。最后,作为岗位人,通过为生产性实训营造职业氛围,学生参与的教学实践,诸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协会、创业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通过多个平台的教育,将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贯穿于学生生活和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建立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基本素养培养体系。
3.以全人教育为根本,高度重视教学体系构建。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行业和专家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通过开展岗位职业素养分析,归纳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根据专业的性质和特点,搭建利于高职学生发展的教学课程体系,以职业活动为载体,选取全人教育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情景教学,选择利于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教学手段,采用基于产品质量的教学评价设计。将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高度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如机电专业,其专业特点是技能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现场操作规范性要求高,为加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重点应关注:第一,鼓励学生在上专业课的同时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优化教学体系,通过搭建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思想道德课程,并结合其他基础必修课程构成基本学习体系;针对专业岗位群对技能方面的要求,开设系列专业经典的职业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的选取要意识到教学对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原有的理论和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针对就业导向,开设职业拓展学习领域。第三,教学方法注意变革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理实一体教学,加强教学组织中学生的分组合作,基于任务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将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竞赛展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地在教学中加以运用。第四,在实践环节,积极为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的工程实践平台,工程理论要与现代工程技术接轨,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开拓创新灵感。
4.以师资建设为重点,打造双师型队伍为保障。实施以加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为基础的高职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有较好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又要求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兼具良好的工程教育的工程素质。除此之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表现在:第一,不断提升教师道德素质修养,树立行为模范的职业形象。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品质。第二,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参与高校教学任务及实践技能课程,创造条件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专业实践,使教师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科技、工艺发展的动态,将贴近实际的技能及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第三,良好的课程设计能力及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从职业素养养成的特点和实施过程来看,专业课程渗透职业基本素养是实施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双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合作方式学习方向目标的制定者、学习课题的设计者、学习技能的培训者、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学习环节的协调者、学习成果的评估者等,在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过度干预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教学中的这种“双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618jyw.com
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何琳,黄国华.在职业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J].高教论坛,2008(2).
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1(8).
[3]彭娟.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结构要素[J].高教论坛,2012(8).
[4]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5]应晓清.试论就业导向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