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前台走向前台班级文化理工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10911 浏览:45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班级文化是随着日益高涨的教育研究逐渐走向前台的,也随着班级在线的兴起,逐渐走向了班级博客。它将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不仅牵动着许多班主任的心,也牵动着社会上的许多眼球。毫无疑问,这种校园“微文化”,已经不再长在深山人不识,而是随着因特网的敏感触觉,沿着、博客以及发达的微信,伸进了千家万户。
可以这样说,网络拓展了班级文化的研究,加大了社会的关注;而班级文化的研究与刷新,也烘热了教育中的网络。还可以说,基础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应试、遭到太多片面追求考分的鞭笞后,终于伸出手指想去触摸一下学校特色文化的边沿,而班级文化就是这其中的一根手指。眼下一些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做法,都不过是这指尖触觉的粗浅反应。
● 班级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班级文化?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教学班集体围绕学习展开的一切活动。基于这种简单解释,要悟透其中的内涵,对于我者是有难度的。或许是因为被教育理念温润得太少,或许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然许多教育大家已有界定,但我依然喜欢自己的,尽管是不成熟的理解。原因在于,只有探索着给予界定,才能更深切地理解“班级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发展走向。
窃以为,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次文化,也是网络文化中的微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在班级的呈现,是不同课程文化在同一层面(学生年龄、心理水平、知识基础、近期发展趋向……)上交织的结果,是非课程教育(如仪式、列队、劳动、体操、演出……)影响的折射,是师生群体互动的反映。我也知道,这种拗口的解读,并不便于普及,但是,它却可以为我们后续的探索,导出一个方向。
● 班级文化的特点
即使从网络上看,班级文化也够不上亚文化,这倒不完全是因为学校的课程结构决定的,更多的原因是它的影响力不足。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地球上最大的同一性教育,就是这种同一性,不仅很难发掘校间的文化差异,即使远隔千山万水的班级之间,也很难找出根本区别。教育价值的趋同,几乎掩盖了所有校间个性,深藏在学校内部的班级,自然逃脱不了这种掩盖,这可从无数班级博客中得到印证。也正因为这种密密层层同一性的掩盖,才令班级文化很难找到自己发展的突破口,以形成丰富的个性。从管理的正面看,同一性是可以提供正能量的,它不仅降低了学校管理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干部培训的成本,但是这种“降低”与“减少”,是以扼杀部分创新为代价的。
为什么班主任都有这样的感受:班级管理创新就好比“螺蛳壳里做道场”?这个螺蛳壳又是什么,是不是价值的同一性?为什么班主任工作研究在民间热,在冷?这种“冷热”差异仅仅是关注片面,是否还有班级文化的影响力不足,而不值得引起高层的密切关注呢?我也知道,基础教育是需要些同一性来作保障的,因为它是教育的基础,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基础的,所以才不允许教育个性太张扬,这就好比房屋的基础很难做出新颖别致的样式一样);况且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从多方面封杀了太过张扬的出路。为什么说班级教育是有边界的?为什么说班级教育不是万能的?就因为班级是活动在“螺蛳壳”里。这个螺蛳壳一方面限定了“各向异性”运动距离,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不少标新立异者的出格。并非一切创新都是受青睐的。或许这种保护还真的免除了一些人的意外之灾。螺蛳壳虽然小,但它却不是实心的,也是可以做“道场”哩,尽管这个道场是微型的。能做道场就能创新,能创新就能产生新的影响,能产生新的影响就能引起新的关注,有了新的关注,就可能触发新的革命。这个可能性的逻辑链再一次告诉我们,不因为善小就不为,才是教育的智者。
既然身处“螺蛳壳”,我们首先就要承认这个“壳”的存在,也只有承认之后的创新才有实用价值。那么,这个螺蛳壳就一定是教育体制吗?也不一定。一所学校特定的校园文化是不是班级文化身外的螺蛳壳呢?窃以为,也是。所以,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次文化,校园文化既然在包含你,也在保护你;你可以在小范围内异动,但要冲破这个束缚独立生长,显然是很难。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第一个就是班级文化应该正确解读校园文化,应该正确理解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谈及此,一些班主任常常不屑,须知,你连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都不知,咋就能奢谈班级管理的创新?我们有那种能力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吗?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不是一位校长就能确立的,它是学校长期积淀的结果,而且任何一位班主任也是这种校园精神的贡献者,也是这种办学理念的执行人。
第二个启示就是只有坚守创新,才能寻得出路。领导是可以争取的,学术支持也是可以争取的,正能量同样是可以争取的。不争取就源于:大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什么也没有。这是市场经济的硬道理。“做道场”是“争取”的必要前提与载体,你只有不断地在“做道场”,你才能被领导和专家认识,你的见解才可能被他们接受。
班级文化是不同课程文化交织的结果。学生的年龄、心理水平、知识基础、近期发展趋向等方面的重大差异,只在年级之间反映出来。为什么小学二年级的班级文化有别于高三?为什么毕业班的班级文化不与起始年级相同?就是因为不同课程文化的交织平面海拔不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承认这种交织不同,才能创造有个性的班级文化。不错,从微观上看,教育的确首先需要关注学生,然而,文化氛围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学生懂不懂、爱不爱就可以决定学生的去留(学生没有学好,照样升级乃至毕业),它是由国家教育目标决定的,是由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决定的。虽然我们的教学在“以学生为本位”,但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还有一种教育理念,那就是以社会为本。只不过这种理念,在争论的此消彼长中暂时被淹没了;被淹没了并不代表死亡。所以,任何班级,都有一个文化小生境。你只有清楚地认识这种小生境,你才有可能改造它。第二个启示就是必须将某一课程文化的形象大使(科任教师)当成班级文化发展的智库来看。班主任虽然是班级的首席,但也必须强调怎样激发各分席的功能。为什么班级的学科跛腿?是学生不喜欢这一学科还是某科教师不力?这里面有没有班级课程文化的偏颇呢?我们又怎样用班级文化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协调呢? 班级文化也是非课程教育影响的折射。在学校里,有许多活动是非课程的,如仪式、会议、体操、列队、校务劳动、休寝……就连主题班会不也没有课程化?但是,这些非课程的教育同样在班级文化中折射出来,而且最容易彰显一个班级文化的发展水平。为什么许多班主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还是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618jyw.com
兵败麦城?就因为它没有看到这些非课程教育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抓好课程教育对班级文化的主影响,同时也要极力强化非课程教育的辅助作用。如果说,前者偏向开发智力,那么后者可能关注的就是情商、德商与财商!如果只将非课程教育只当成“管理”得“分”的手段,那你就还没有走进班级文化建设的大门。
班级文化是师生互动的反映。每个班级都是个特殊群体,生理、心理、知识、技能水平也都不同。是群体,倘若没有目标明确的主题活动,就不可能构成积淀丰厚的文化。为什么伴随着人类发展的那么多动物植物没有文化?就因为它们的活动没有鲜明的主题。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我们的班级文化就应该在班级诞生之日进行顶层设计,设计好不同阶段活动的主题;而这一点恰好是班级文化的软肋。我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漂流词”(见《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1期),目的在于引导班级在每一个阶段,有自己的漂流词来引领活动。这个漂流词,其实就是一个班级发展的脚步。即使这个班级毕业了,离校了,假定这个班级的博客还在,从这些漂流词的集合中,随时可以唤醒因班级远去而沉睡的班级文化。
● 班级文化的结构
班级文化不是教室文化,但包含教室文化。班级文化的组成通常可以分解为“标识文化”、“理念文化”、“课堂文化”、“课余文化”……
标识文化包含班级名称、班徽、班旗、班歌、会徽、会旗等。这些东西,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滥觞,进入21世纪后,这些又开始了新一轮抬头。这次抬头应该更理性;应在标识文化里注入教育品牌的意识。我也曾提出博客应该具有个性“页眼”(《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5期),希冀班主任将自己与对应的班级绑定,逐步建立自己的教育品牌,并以此彰显自己的价值观。
为什么一所名校、一个名班能给普通学生以荣誉感,让他们迅速拾起自律?就是因为这种“名”在积极地发挥着它的价值作用,就因为它在不断地强化着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激励的意识。
品牌意识,其实也是一种规范意识、一种约束意识。君不见那些突然间走上央视舞台的山民,为什么在举手投足间不敢来半点随意?就是因为他的意识里牢牢地装着“央视”,“央视”就是天下知晓的品牌,有天下知晓的价值。也就是这种价值,成了无形的制约,规范着他在舞台上的语言与行动。品牌班级虽然难以与央视媲美,但道理却是一样的。
班级文化还应有课程意识,品牌班级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那些从起始年级开始的规范教育,从过渡年级受到的巩固教育,从毕业年级沐浴的卓越教育,哪一个没有几个辉煌的节点?但是,是否将这些“辉煌”构成了课程,形成了相对持久的文化效应,却是品牌与非品牌的分水。回溯任何一个班级走过的历程都不难发现,那些临时拼凑成的活动,各种应急的安排,永远都不会留在班级品牌的序列里。
班级文化还应该有坚守意识。其实,品牌确立的过程,就是一种信念的坚守过程。为什么在东西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我们还这么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不是坚守?当然,坚守决不是守成,而是在魂不变中有形变,在大不变中有微变。不变是巩固,微变是适应;不变是继承,微变是创新。试想,我们该有多少人当过班主任,又有多少人当过多年班主任,为什么历史上的品牌班级寥若晨星?除了创新意识不足之外,有没有坚守意识不足的原因?
班级理念文化包含治班思想、发展理念、班级定位、班训、班风、学风、班级精神、常用口号、班级德育特色、墙壁文化……不过我也觉得,在这部分文化因子中,需要配以愿景,时髦的说法叫“梦”吧;不过,我更喜欢宣传班上师生的成功特色。愿景是或然的,而特色是已然的。或然的容易激发斗志,已然容易唤起愉悦,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形成会“呼吸”的班级文化,让全体师生享受快乐。
课堂文化包含互动模式、课堂作风、课堂精神……
课余文化包含班级自媒体、班级博客、群、论坛……
虽然,班级文化在许多地方必须秉承校园文化的意志,但是,它依然有自己特殊的内涵和魅力,从而能在学生的终身印象里打下烙印。首先,班级文化是一种放大了的个性文化。这是因为组成每个班级的人不同,而人是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尤其是班主任。其次,班级所处的氛围不同,不同的外部影响,必然导致内部文化产生差异。再次,群体互动的方式、节律、重点不同,文化呈现的风格不同。正因为这些不同,创新班级文化并开发最好的教育资源,才成为许多智慧型班主任的明智选择。
班级就是人,这是我的观点。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班级也是独有的。
但是,独特并非优秀或者品牌。
只有出类拔萃的独特,才能成为优秀乃至品牌。
优秀乃至品牌的班级文化在哪里?
就在大家的教育梦里,在大家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践行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