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科学性由一则方案谈习题科学性缺失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34128 浏览:1571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我们在平时的练习资料上经常遇到科学性缺失的习题,有些习题在逻辑上缺乏严密性,有些习题在情境上缺乏真实性,有些习题在数据上缺乏时代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选题或命题时,要首先保证习题本身的科学性,以免违背逻辑规则或基本事实或数学规律.
【关键词】 小学数学;习题;科学性;逻辑关系;情境;数据
前段时间看到某杂志的一期里有这样一则案例,一位教师讲“平均数问题”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昨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班叶×、黄×、牛×三位同学经过顺心超市,发现门口立着一个广告牌,上面写着:“新到一批作业本,一次购买10本以上可按优惠价出售. ”三人商量后,决定各拿出同样多的钱来合买同样单价的练习本,买来之后,叶×和黄×都比牛×多要6本,因此,他们分别给牛×退钱0.96元,回家后牛×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问她一本练习本多少钱,牛×一时答不上来,同学们,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知道每本练习本的价钱是多少吗?
看到这则案例,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 这样长的情境描述反映的是数学还是语文,好像是教写作文,是否太繁琐太冗长了.

2. 数据符合时代性吗?0.96元怎么“退”,“分”到哪里找?算出来练习本每本是0.48元,人民币“分”虽然目前没有退出流通市场,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看不到“分”了,现在“分”已进入品市场了.
3. 题中有两个词“作业本”与“练习本”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回事,学生也许会质疑. 在我们浙江,义务教育的“作业本”与“练习本”都是国家提供的,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还要买. 如果有国家提供的,够用了,孩子买来就是浪费,浪费可不是好品质,不值得提倡,要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题不具有思想教育价值.
4. 题中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新到一批作业本,一次购买10本以上可按优惠价出售. ”与本题的数学本质几乎没有什么相关,也许原价0.5元,有“优惠价”0.48元,才会出现“分”. 如果是这样,“优惠价”应该是九六折,再说“一次购买10本以上可按优惠价出售”,有点不合常理.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数学习题在内容上要包括三要素:情境、数据、逻辑关系.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练习资料和试卷上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或那样有违“科学性”的习题. 下面试从这三个视角来谈一谈小学数学习题科学性的缺失.

一、习题在逻辑上缺乏严密性

这是六年级的教师在每年的教学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题目,是一道率非常高的试题. 原答案选B. 但事实上.本题的逻辑关系缺乏严密性. 只有当两个因数大于0时,选B才正确. 而当A,B都等于0时.积等于0,故应选C;在引进负数之后,还会出现积大于一个数的情况. 因此,要使原答案成立,应加限制条件,如“两个因数都大于0”. 在小学里,有积不变的规律:“在乘法中,两个因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积不变. ”是默认在正整数的前提下. 为什么?因为在恒等式里,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负数,感受不到变化. 但是在不等式里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类似的题目还有:
一个数乘纯小数(或真分数),积( )这个数.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约等于
例2:求右面直角梯形的周长与面积. (单位:厘米)
我们知道,直角梯形的上下底之差与两条腰构成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必须满足勾股定理,显然本题(10 - 8)2 + 32 ≠ 52. 可见,本题数据不符合实际,这样的直角梯形在现实中根本是不存在的. 出题者把关注点放在公式或法则的运用上,而忽视了梯形各边之间的关系,在逻辑上违背数学规律的错误.
例3: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之比是21 ∶ 78,660立方米空气中有氧气和氮气各多少立方米?
此题学生虽然可以计算,但空气中除了有氧气、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并且空气中氧气、氮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大约是21 ∶ 78 ∶ 1. 这一基本事实对于六年级学生是知晓的,题中没有说清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争议,为了在逻辑关系上更加严密,不如改为:
① 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是21 ∶ 78(题中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忽略不计). 660立方米空气中有氧气和氮气各多少立方米?
② 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空气中氧气、氮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是21 ∶ 78 ∶

1. 问:660立方米空气中有氧气和氮气各多少立方米?

例4:在自然数中,奇数与偶数各占自然数的( )%.
学生很自然得出“奇数与偶数各占自然数的50%”. 但事实上,这道题本身就存在科学性的问题. 因为在集合论里,奇数集合(或偶数集合)与自然数集合是一一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所有奇数或偶数与自然数有相同的基数,在个数上是一样多. 本题由于忽视了有限与无限的区别,用有限集合的知识错误地类推到无限集合中,在逻辑上缺乏严密性,造成了科学性错误. 当然,本题已经超出课标,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不适应.

二、习题在情境上缺乏真实性

例5: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汽车行完全程要5小时,步行要40小时. 张强从甲地出发,先步行8小时后改乘汽车,还需要几小时到达乙地?
这是一位四年级数学教师编制的一道“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学生答得很精彩,学生好聪明,善于抓住数据的特点,很有创新性,思维含金量很高.
但细读本题, 习题的情境与生活脱离,与客观事实不符. 理由有:
1. 这样的事情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生吗?除非“张强”是一个疯子,乘汽车只要5小时,不选择乘汽车而选择走路,并且要步行8小时.
2. 学生只知道算,根本没有想到情境的真实性,这样的学生是“书呆子”,我们不值得为这样的学生喝彩.
例6: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27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正好3分钟相遇. 已知甲每分钟行380米,乙每分钟行多少米? 本题答案是乙每分钟行520米,其速度超过了800米世界冠军,显然这样的情境不真实.
例7:一只鸡每个季度大约生200 个蛋,照这样计算,一年大约可以生( )个鸡蛋. A 400 B 600 C 800
这题的内容完全脱离了生活,不符合实际,就闹笑话了. 一只鸡每个季度大约生200 个蛋,一个季度按90 天算的话,那一天得生几个蛋呢?200 ÷ 90 ≈

2.2(个),平均一天要生2 个多蛋,这样的鸡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

在编制习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实际“瞎编”、“乱编”,编出一些经不起推敲、检验的习题.

三、小学数学习题在数据上缺乏时代性

在习题里,经常见到如直尺5分,邮票8分,这样不符合时代特征与科学发展的数据.
例8:下面是一块稻田的示意图.
(1)求出稻田的面积. (单位:米)
(2)这块稻田今年共收成稻谷0.146吨,平均每平方米收成多少千克?
例9:教学“百分率”内容后,一位农村教师让学生:(1)调查家里一年大约产了多少吨甘蔗?按照这样的产量,全村大约一年产多少吨甘蔗?如果甘蔗含糖率为70%,全村甘蔗一年能产多少吨白糖?根据调查的数据和结果,你对全村种植甘蔗有什么好的建议?又如在教学小学“除法知识”时,正是播种花生季节,这位农村教师巧设这样的题目:(2)放学后请你到地里帮爸爸妈妈播种花生2.5千克,如果每粒种子重0.0042千克,请你算算播种了多少粒?再验证(验算):你共播种了几行?每行几粒?一共播种了多少粒?
这位农村教师想法不错,结合教学给学生布置了实践调查题,学以致用,可惜数据不准确,与实际差距太大.
第(1)题甘蔗含糖率为70%,太离谱了,目前还没有这么好的甘蔗品种. 实际上甘蔗的茎中含糖率为10~20%,含糖率达14%以上均较高,甜菜的根中含糖率亦为10~20%,两者的含糖量相当.
第(2)题花生每粒种子重0.0042千克,太重了,是实际的4~5倍,实际上每粒花生重约1克,也就是0.001千克.
再看一组对比题:
例10:
(1)小明每分钟跳绳200个,小强的个数是小明的2倍,小强跳了多少个?
题中,“小明每分钟跳绳200个”是没有问题的,但小强的个数是小明的2倍,小强要跳400个,可不简单,因为每分钟的跳绳吉尼斯记录是316,看来小强可以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再创吉尼斯记录了.
在教材和作业本中我们会发现个别习题违背数学规律或逻辑规则,可以提升到科学性高度来讨论,但更多的属于抠字眼、钻牛角尖的问题,属于语言的不规范. 当然作为数学教师,最忌讳、最难堪的是被人指出犯有“科学性错误”. 因为“科学性错误”这顶帽子太大,谁戴谁都受不了. 因此我们在改编习题或命题时,要特别注意保证习题本身的科学性,以免给教和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戎松魁,周倍明.小学数学习题必须符合科学性[J].小学教学研究,1987(7).
郭 玉.设计习题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J].贵州教育,2002(5).
[3]秦永贵.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教育的基本原则[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5).
[4]黄 浩.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J].读与写杂志,2011(1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