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生成关注生成试述用之有“度”学术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6775 浏览:224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灵动开放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师生在教学互动中随时都有可能生成新的资源。然而,动态的生成必然是不可预测的,有些是预设之中的,有些则是意料之外的。面对课堂中林林总总的教学生成,必须保持一份从容和睿智,掌控好教学生成的“度”,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教学;生成;度
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然而,动态的生成必然是不可预测的,有些是在我们预设之中的,有些是在我们意料之外的。
古人云: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一个度,所以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我们也必须掌控好合适的“度”,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让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

一、把握“效度”,不为生成而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不在于能预测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面对课堂的意外生成,教师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618jyw.com
若置若罔闻,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当然是不对的。然而,为了所谓的生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教学内容的生成,要注意分析其是否有效,是否偏离了整体的教学目标,要体现生成的有效性,凸显数学的本质。
凡是教过“商不变性质”一课的教师都有同感,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在选择研究素材时会回避小数、分数的倍数问题,把它视为禁区,不敢触及。本案例中教师开发了潜在“生成性问题”,教学过程突破了“禁区”,使它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学生初步体验探索研究的过程,分享探索成功的乐趣,获得超越教材的知识;教师在打开学生生成问题天窗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教学创造了良机。
“生成”应该是有机的,但不是随意的;“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但不是放任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理解数学的本质,尊重它的价值和内涵,使数学本质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面对课堂瞬间即逝的“生成”资源,我们既不能弃之不理,也不能信马由缰,而要精心筛选,合理点化,使生成更具效用。

二、控制“难度”,别让生成变为负担

关注教学生成是必须的,尤其是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对其合理的把握和利用能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使数学学习更加的灵动和深刻。然而,教学生成所能产生的价值更多的要依赖于教师的掌控和调节。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人为地放大生成,拔高生成有时反而会给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案例:苏教版三上“除法复习”第9题。
在带领学生理解题意后,我提出了书上的问题:“你准备怎样租船?”
生:我觉得应该全部租大船,因为租大船比较合算,42÷4=10(条)……2(人),共需要11条。
师:你知道的真不少!不过租11条大船真的最省钱吗?还有没有更加省钱的方案呢?先在小组里讨论,把你认为最省钱的方案写下来,并算一算需要多少钱?
学生例行公事式地讨论后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下我也有点茫然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课后,我详细地翻阅了三到五年级的教材和教参,才意识到自己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三年级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他们计算哪种方案最省钱,姑且不说能不能想到好的方案,就计算某一方案需要花多少钱而言也是十分困难的事。而我自己主观地认为学生知道大船省钱,就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究,为以后研究“最佳方案”做好铺垫,可是到头来却让教学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面对丰富的教学生成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判断,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用心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鲜活课程资源,把握好理想的尺度,合理地加以利用。

三、调控“广度”,别让生成沦为空洞的风景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有了根本的转变。教学的开放性有了明显提高,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解放的同时,教学生成的随机性也越来越强。但是,面对课堂教学中丰富的生成性资源,还要充分考虑教学的目标定位,做到心中有数,适可而止,不可无限制地“尊重”,放开了最终却收不回来。
案例:苏教版六上“分数除以整数”教学片段。
我当时一下子就懵了,满以为学生肯定会回答乘倒数的方法,结果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因为一时也不能确定这种方法是否合理,只好又把问题抛给了所有学生:“你们觉得这样算可以吗?”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有说行的,也有认为不可以的,时间浪费了不少,却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由于自己缺乏对这一方法的预判,我也不敢妄下定论,只好草草收场。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有时会产生一些看似合理却难以让人理解的想法,深究这些想法固然有一定的数学道理,但是对于新知的学习却没有积极的意义,过度关注有时反而会背离教学目标,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遭遇这样的境遇时,大可不必为没有给予关注而觉得懊恼。
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自己的数学课堂,并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握好“度”的学问,让师生的与智慧交融,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常胜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