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污染及其综合防控环境经济学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13972 浏览:58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农业污染已成为导致全球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源。大量数据资料显示,农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并严重损害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而且,与城市和产业污染备受关注并已初步得到有效控制相比,我国对农业污染的熟悉和关注程度明显不足,农业污染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实施有效的农业污染防控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选择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对我国农业污染及其综合防控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一)农业污染及其防控的国内外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与启示。通过详尽的文献查阅分析表明,农业污染已从点源、非点源污染演变到目前的立体交叉型污染,具有区别于其他污染类型的明显特征。欧美国家对农业污染及其防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均已取得成效,尤其在综合运用以激励手段为主的多种环境经济政策方面具有重要启示。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有关农业污染的理论创新性研究缺乏,有效的污染防控政策措施不足和污染防控政策执行不力。(二)农业污染及其综合防控的环境经济学理论探讨。首先分析明确了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的环境价值以及农业污染的环境损害类型。接着分析了农业污染及其防控具有的典型经济学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以及农业污染防控中严重的市场机制失效等问题。理论探讨分析表明,解决农业污染及其防控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问题,需要政府管制行为的积极介入和干涉,对包括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自愿型在内的环境经济政策措施的混合应用,实施综合防控。(三)我国农业污染现状及区域分异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化肥和农药施用、农膜使用、畜禽水产养殖、农作物秸秆、农田污水灌溉、农村生活废弃物以及乡镇企业等造成的农业污染的具体深入分析表明,在污染物排放绝对量、污染密度指标和残留等方面,我国均位于世界前列,农业污染问题非常严重。通过构建包含25个指标的评价模型和运用SAS软件,对我国1985年以来农业污染的区域分异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农业污染严重程度区域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总体上为:“东部沿海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即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部粮食主产区,一直是我国农业污染较严重地区,而且加入到该类严重污染区域的省份逐年增多。聚类分析结果还表明,我国高农业污染区域对应着高农业产值,因此对高污染区域的污染防控将面临更高的机会成本及由此导致的来自农户或地方政府的阻力,污染防控形势也更加复杂和严峻。(四)对我国农业污染及其防控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首先分析了农业污染涉及的利益主体及其行为关系对农业污染防控的影响。分析发现,我国不公道的制度设计、政绩考核体制和对农业农村环境的忽视,导致各级政府之间出现损害社会总效用的博弈行为,尤其是县乡基层政府公共职能弱化,不少地方存在袒护和纵容地方排污大户排污的问题。但环保NGO对环境改善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接着分析指出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衍生的一系列不公道制度和体制,是农业污染长期得不到重视和防治的制度根源;尤其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共财政投放、教育等社会公共物品供给的农村边沿化问题严重;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弱化,公共事业建设能力降低,也是农业污染加重的重要原因。最后构建包含15个指标的Logistic模型对密云水库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掌握较多环境知识、饮用水源为井水、以为|教育论文网|当前环境质量较差和介入了生态补偿项目的农户,环保支付意愿强烈。而农户户主的年龄、家庭是否有非农收入和子女上学、是否介入“退耕还林项目”等因素则与村民的环保支付意愿是负相关关系,表明这些因素制约了村民的环保意愿和介入污染防控的能力。对密云水库周边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还表明,在市场机制失效的条件下,政府干涉行为的积极介入,是实现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控的有效手段。(五)我国农业污染防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综合防控对策建议。首先对建国以来有关农业污染防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归纳分析,表明我国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有效的农业污染防控体系,农业污染防控存在诸多问题,如在全国环境和污染防治布局中被边沿化,在实际监管、有关经济与政策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弊病或缺位,农民介入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控的主体作用被忽略。接着提出了着重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农业污染综合防控体系的对策建议,尤其要构建切合我国农业污染实际并侧重于政府行为介入的公共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污染综合防控环境经济学城乡“二元”结构支付意愿
【论文提纲】:摘要6-8Abstract8-14第一章导言14-201.1研究背景及目的14-161.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16-171.2.1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61.2.2研究方法16-171.3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7-181.3.1研究内容171.3.2技术路线17-181.4本研究的特点与创新之处18-20第二章研究进展20-372.1农业污染概述20-222.1.1农业污染的概念20-222.1.2农业污染的特征222.2国外农业污染防控的环境经济学研究与实践22-312.2.1理论研究进展22-242.2.2欧盟(EU)的农业污染防控24-282.2.3美国的农业污染防控28-312.3国内农业污染及其防控的环境经济学研究31-362.3.1农业污染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应用分析31-332.3.2农业污染问题现状分析评价33-342.3.3我国在农业污染经济学研究方面与国际上的差异34-362.4小结36-37第三章农业污染及其综合防控的环境经济学理论37-573.1农业污染与环境37-423.1.1农业与环境37-393.1.2农业污染的环境损害39-423.2农业污染及其防控的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分析42-473.2.1农业污染及其防控的外部性问题42-453.2.2农业污染及其防控的公共物品属性45-463.2.3农业污染的农田内与农田外环境影响的经济学含义46-473.3农业污染综合防控的环境经济政策工具47-553.3.1农业污染排放及防控的最优水平47-493.3.2农业污染及其防控的环境经济模型分析49-533.3.3农业污染综合防控的环境经济措施53-553.4小结55-57第四章我国农业污染状况分析57-844.1背景57-594.2我国农业污染状况59-724.2.1化肥施用59-624.2.2农药使用62-644.2.3畜禽水产养殖排污64-664.2.4污水灌溉66-674.2.5农作物秸秆67-694.2.6农用塑料膜残留69-704.2.7农村生活废弃物70-714.2.8农村乡镇企业排污71-724.3农业污染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实证分析72-834.3.1研究背景72-734.3.2研究方法73-754.3.3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75-764.3.4聚类分析计算结果76-784.3.5聚类结果分析78-794.3.6不含上海、新疆等省区的聚类分析79-834.4小结83-84第五章我国农业污染的社会经济因素84-1005.1农业污染的利益攸关者84-915.1.1农业污染及其防控中的利益主体84-865.1.2政府86-885.1.3农户(农民)88-895.1.4乡镇企业89-905.1.5NGO等社会公众组织90-915.2农业污染与“三农”边沿化91-985.2.1“三农”边沿化的农业污染91-935.2.2城乡“二元”结构93-955.2.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边沿化95-985.3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经营不利于农业污染防控98-995.4小结99-100第六章基于农户调查的农民环保与污染防控支付意愿实证分析100-1086.1研究背景与研究区域概况100-1016.2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1016.3问卷基础数据分析101-1046.3.1受访农户基本情况101-1026.3.2农户环保与污染防控支付意愿102-1046.4农户环保支付意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104-1076.4.1变量选择1046.4.2计量模型构建104-1056.4.3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105-1076.5结论107-108第七章我国农业污染防控的问题与对策108-1207.1我国农业污染防控现状108-1117.2我国农业污染防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11-1147.2.1农业污染防控被边沿化1117.2.2农业污染防控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问题111-1127.2.3农业污染防控中忽略了农民介入的主体性作用1127.2.4农业污染的基础数据缺失112-1137.2.5有关农村环境管理的体制存在缺陷113-1147.2.6缺乏有利于农业污染防控的经济与政策激励机制1147.3我国农业污染综合防控的环境经济对策建议114-1197.3.1农业污染防控应坚持“立体、综合防控”思想114-1157.3.2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农业污染综合防控的制度体系115-1167.3.3构建农业污染综合防控的重要机制116-1177.3.4加强农村环保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环保介入意识117-1187.3.5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和公共监视118-1197.4小结119-120第八章结论与研究展望120-1228.1研究结论120-1218.2未来研究展望121-122参考文献122-128附录128-139致谢139-140作者简历14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