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文化塑造与社会建构:情绪社会分离视角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32289 浏览:1468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情绪社会分享是个体因遭遇情绪事件,在情绪压力之下产生的情绪沟通和人际传播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分享者采用在具体的人际背景中可以沟通的符号体系(包括表情、姿势、言语等)表现情绪,同时还可能从分享对象的协同性反应中获得情绪支持和人际收益。因此,情绪社会分享现象不仅是个体情绪生活的直接体现,而且是社会共享情感建构的重要契机。由此,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实证研究来进一步分析情绪的文化塑造和社会建构特征。实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形式特征,以及人们对此现象所持有的公众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第二部分考察情绪社会分享倾向,影响这种倾向的个体因素以及这种倾向对心理健康因素的猜测作用;第三部分考察情绪社会分享的调节效能和对情绪趋同的作用。结果发现:1.情绪社会分享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情绪强度对分享具有一定的影响;多数被试在情绪事件发生当天进行了分享;大学生对好友、父母、舍友三类职员的分享价值评价的P分数较高。2.情绪社会分享的公众观念包括功能、风险、性质和反应四个方面。大学生以为|教育论文网|情绪社会分享具有情绪改善、认知应对、人际融洽三类功能;包含传播负效、承载负效两类风险;分享对象的反应促进和反应阻断行为以及分享事件性质和分享限制行为,影响分享过程。3.女性和男性都以为|教育论文网|女性在分享的可能性、频繁度、人数、持续时间和反复性上高于男性。情绪社会分享刻板印象的效应具有性别特异性,人们更喜欢刻板一致的男性和刻板不一致的女性。4.情绪社会分享倾向问卷包括分享者和分享对象两个分问卷和分享安全、分享有效、主动分享、分享关注、分享应对、分享信任六个因子,且符合心理丈量|教学论文网|学指标要求。5.分享倾向具有性别差异,女性在分享安全、分享主动和分享信任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性;依恋风格中的回避维度和情绪创造量表的真诚-有效因子对分享倾向具有猜测性;分享者分问卷明显猜测述情障碍、分享对象分问卷明显猜测孤独感。6.诱发负性情绪干扰双任务前瞻记忆测试成绩;在高任务负载作业情境下,情绪社会分享组被试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成绩优于沉思组;分享对诱发负性情绪的调节效能优于沉思。7.持续进行情绪社会分享的被试之间的情绪相似性明显高于随机匹配的被试,持续的情绪社会分享通过增进情绪趋同,提高人际满足度和人际质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情绪社会分享现象固然在发生上具有强迫性的特点,但作为一种社会情绪呈现形式,受到公众观念、性别刻板印象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无论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还是对待他人处理和表达情绪的方式上都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并依据这些标准,评价自我和他人情绪表达的意图和适当性,限制或赏罚自我和他人的情绪表达。2.对情绪健康的关注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内部感受,还应关注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对他人情绪的关注与协调,促进个体在社会共享层面与他人共同建构共享的情感。3.情绪社会比较是情绪社会分享的重要动力机制,人际情绪调节是其重要的作用方式,经过情绪社会分享过程所实现的情绪社会比较加工将更多地产生同化效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情绪社会分享活动有助于人们共同建构“我们”的情感,这种情感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保持、强化人们所追求的人际关系和人际归属。情绪社会分享现象导致人们在符号沟通水平上参照情绪反应的适当性,在社会比较的框架下精致情绪的意义。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情绪社会比较、社会共享情感、人际情绪调节等概念的讨论,将有助于从人际互动和社会共享层面理解情绪的文化塑造和社会建构属性,对情绪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本文从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双重身份(分享者和分享对象)关注情绪社会分享倾向,提出从自我关注和人际关注两个方面促进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和情绪健康的观点,这将改变情绪内在实体论所以为|教育论文网|的情绪表达或表露是促进个体健康的途径的观念,对我国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关键词】:情绪情绪社会分享情绪社会比较社会共享情感情绪趋同
【论文提纲】:摘要6-8Abstract8-17第一章情绪的文化塑造与社会建构概述17-271引言17-182文化塑造情绪18-212.1情绪标签18-192.2情绪规则19-202.3文化赏罚202.4人际关注20-213情绪社会化的实现21-243.1人际调节的内化21-223.2观点采择的互动223.3个体反思的外化22-244情绪社会建构的表现24-27第二章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研究现状27-341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基本特征27-301.1分享的普遍性27-281.2分享潜伏与反复281.3传播效应28-291.4分享限制29-302情绪社会分享的研究方法303影响情绪社会分享发生的因素30-333.1事件的情绪强度30-313.2事件的道德属性313.3分享对象的反应与特征31-334情绪社会分享的发展研究33-34第三章本研究的问题、设计与意义34-391研究关注的问题34-361.1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功能34-351.2情绪社会分享现象发生的社会心理机制351.3影响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社会文化因素35-361.4情绪社会分享现象人际功能产生的机制361.5情绪社会分享在社会共享情感形成中的价值362研究设计36-373研究意义与价值37-393.1理论意义37-383.2实践意义383.3现实价值38-39第四章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功能39-521个体层面的功能与作用机制40-451.1情绪表达与情绪接纳40-411.2言语化与情绪康复41-421.3认知加工与情绪意义42-452人际层面的功能与作用机制45-492.1情绪社会分享与人际收益45-462.2情绪社会分享与情绪支持46-482.3情绪社会分享与情绪趋同48-493社会层面的功能与作用机制49-523.1情绪社会分享与情绪氛围49-503.2情绪社会分享与社会结构50-52第五章情绪社会分享的形式特征52-581引言522研究方法52-532.1被试522.2调查问卷52-532.3程序533结果与分析53-563.1自我与他人初次情绪社会分享53-543.2再次情绪社会分享的基本情况54-553.3不同对象的情绪社会分享价值55-564讨论56-575结论57-58第六章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公众观58-651引言58-592研究方法59-602.1预调查592.2正式调查59-603结果与讨论60-633.1大学生情绪社会分享观念的一般情况60-613.2大学生情绪社会分享观的因素分析61-623.3大学生情绪社会分享各项观念的关系62-634小结63-65第七章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性别刻板印象65-751引言65-662研究方法66-702.1预调查66-682.2研究工具68-692.3研究设计692.4被试69-702.5程序703结果70-723.1被试SEB分组情况703.2不同SEB组被试对故事主人公喜好基本情况703.3被试对主人公喜好程度的方差分析结果70-724讨论72-744.1情绪社会分享刻板印象基本特征72-734.2情绪社会分享性别刻板印象作用的性别特异性734.3SEB丈量|教学论文网|与效应问题73-745结论74-75第八章情绪社会分享倾向研究75-103研究一情绪社会分享倾向问卷的编制75-891引言75-762问卷编制过程76-863讨论86-884结论88-89研究二大学生的情绪社会分享倾向及其与依恋风格、情绪创造的关系89-961引言89-912研究方法913结果与分析91-944讨论94-955结论95-96研究三大学生述情障碍、孤独感及其与分享倾向、依恋风格的关系96-1031引言96-982研究方法983结果与分析98-1004讨论100-1025结论102-103第九章情绪社会分享的情绪调节效能103-1151引言103-1052研究方法105-1082.1被试1052.2研究工具105-1083结果108-1123.1前测情绪的基本情况与差异检验1083.2诱发情绪的基本情况与差异检验1083.3诱发情绪的效果检验108-1093.4当前任务的正确率和均匀反应时109-1103.5前瞻记忆任务作业成绩110-1123.6性别因素的实验效应1124讨论112-1144.1诱发负性情绪干扰了双任务认知作业112-1134.2三种情绪调节方式影响负性情绪调节效能113-1144.3研究局限1145结论114-115第十章情绪社会分享与情绪趋同的关系115-1221引言115-1162研究方法116-1172.1被试116-1172.2情绪趋同测验:材料与信度1173结果117-1193.1情境故事测验的基本情况117-1183.2分享组与随机组的情绪相似性差异检验118-1194讨论119-1214.1情境故事与情绪相似性的丈量|教学论文网|119-1204.2持续地情绪社会分享促进情绪趋同120-1214.3情绪社会分享人际功能的实现1215结论121-122第十一章总讨论与研究展望122-1381引言122-1232影响情绪社会分享的文化因素123-1243情绪社会分享的动力:情绪社会比较124-1284情绪社会分享的结果:社会共享情感128-1315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作用方式:情绪人际调节131-1346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人际效应机制:“我们”还是“我与你”134-1357情绪社会分享倾向对心理健康的猜测作用1358总结论135-1369研究展望136-138参考文献138-150附录150-169附录1社会分享基本情况调查150-152附录2情绪社会分享公众观调查问卷152-156附录3情绪社会分享性别刻板印象特征调查问卷(女性)156-158附录4情绪社会分享SEB测验举例158-159附录5情绪社会分享情境故事159-161附录6情绪创造问卷(ECI)161-162附录7双任务前瞻记忆测验出现词汇举例162附录8沉思与分心反应任务举例162-164附录9情绪状态评价164附录10情绪日记记录格式164-166附录11模糊情境故事情绪反应测验举例166-168附录12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168-169致谢169-17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