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三语”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16830 浏览:717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下,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怕担上“满堂灌”“一言堂”的“罪名”,为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宁可省略很多应讲授的内容。这种不顾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进展规律,尤其是不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智能近况的该讲不讲的做法,是不可能为学生创设探讨的环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而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达到在限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教学目的的。
要知道,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面对语文基础知识差、学习语文兴趣不高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这群授课对象,教师课堂中精辟的浅析、正确的讲授、适时的点拨、简练的总结则可以引导学生的课堂思维,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正如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感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同时他还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序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同样的教学策略,由于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语)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师的启发性、感染性以及规范性、教育性教学语言,对学生学习语文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根据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可分为导语、过渡语、结束语。下文则谈谈这“三语”的设计。

一、引人入胜的导语设计

导语就是一堂课的“引子”或“序幕”。课堂序幕如何拉开,对上好整节课联系极为重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即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功能是多层次的。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划分,导语的功能有:指向、定调。也就是说,可以是指出本单元、本课题或本节课教学的方向或目标,也可以是以内容或形式方面为教学过程的展开定下基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划分,导语的功能包括:收心、引趣、启思。收心,即集中学生留意力,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引趣,即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启思,即启发学生思维,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思路随着教师直接进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紧张思维状态。
导语的设计策略是很多的,但必须留意两点:一是趣味但必须有启发性、针对性、可接受性。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导语的设计首先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不能由于以趣味性来引起学生留意,而设计不言自明或高不可攀的不足失去可接受性和启发性。如讲《游褒禅山记》(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主席诗词中有一句名句“无穷风光在险峰”,为什么说“无穷风光在险峰”呢?请大家先想想其中道理。这一不足对理解该课文的主题,既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未知寻根究底的,达到让学生迅速开启思维的目的。二是要简明而又概括。导语仅仅是引语,而不是对课文主体的讲授,因此语言不能繁琐、冗长,要精当、概括,尽快进入新授轨道。如一位教师讲孙犁的《荷花淀》(以下简称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以他清新明丽的文笔给中国文坛带不了鲜活的气味,为战争题材的文学注入了柔媚舒适的人性之光,于是在他们四周,出现了一批追随者、响应者,继而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这位作者就是孙犁,他的代表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荷花淀》。让我们专心学习,争取在语言学习和精神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等方面有最大的收获。
这一导语不仅以简洁概括的语言先容了作者的风格和艺术成就,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学习本文的目的——争取在语言学习和精神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等方面有最大的收获,并且在平淡的叙述中隐含悬念——战争题材的文学注入柔媚舒适的人性之光。学生一定会以好奇的心理急于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行云流水的过渡语设计

每一堂语文课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不足、或一层一层的意思、或一个一个环节编织、连缀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由这一个不足向另一不足转换、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进展中间需要“过渡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不仅仅是各个环节的“粘合剂”,也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属讲授内容,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有时承担着说明知识点的责任,有时履行着表述各层联系的职责。没有“过渡语”,课堂教学则就显得散乱断裂,气血不畅,说通俗点讲就是结构混乱。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完整,很难自然地进行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的切换;有了“过渡语”课堂才会脉络贯通,气韵活动,课堂结构才能紧密连贯,学生思维才能连续深入,而不至于感到突尤、费解、乏味。因此,语文教师尤其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把在课堂上起衔接组合作用的过渡语设计得好,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可见过渡语的设计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的运用有多种形式,但最为要者是,在设计或使用策略上一定要留意得体自如,如行云流水,让人不知不觉,在内容上瞻前顾后,上下联通。我们一位老师在讲授《明湖居听书》(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一文,讲完侧面描写,转入正面描写的研习时,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
作者以三分之二的文字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铺垫可谓厚实,渲染可谓浓郁,然而我们知道,渲染愈浓郁,正面描写便愈难,由于“盛名之下,实在难副”,故而我们不禁为刘鹗捏着一把冷汗,然而刘鹗,被鲁迅先生誉为“叙景状物,时有可观”的刘鹗,却是不慌不忙地差白妞姑娘在观众的急切企盼之中踏着这厚厚的铺垫姗姗而来,出场后,又让她“半低着头”,这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就在这半低头之际,白妞做了两个极其出色的动作,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回答白妞做了哪两个出色动作。
这样的过渡语,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师的引导由对侧面描写的学习转入对正面描写的研读,而且让学生以中既明确了上下文的联系,又受到艺术的熏陶,可谓一箭双雕。

三、清香有余的结束语设计

结束语是用于课堂教学小结。课堂教学小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语文课的结束语,好似编筐编篓的“收口”,假若轰轰烈烈的开局,而草草率率地收场,不仅导致课堂教学过程的不完整,影响整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而且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自我讽刺,甚至会削弱学生学习下一课的学习兴趣。假如说导语成了“凤头”,那么结束语一定要成为“豹尾”,让学生的思维在你创设的具有艺术特点的结束语中,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而能继续向课外进行有机的延伸,并能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去积极探讨未知世界。如《石钟山记》(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一课的结束语可以这样设计:
今天我们已学会了《石钟山记》这篇游记。课文在写法与上一篇《游褒禅山记》一样,叙与议结合,所不同的是:《游褒禅山记》的议因游而发,议论重在“立”以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以自悔的方式告诫人们要“尽志”,要“深思慎取”;而《石钟山记》议论有“破”有“立”,告诫人们要着重事实,不要主观臆断,具有明显的考证和思辩倾向。那么我们下一节课要学的《登泰山记》也是一篇游记,这游记与我们已学过的两篇游记同为游记,在写法是否一样呢?所表达的主题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一结束语的设计,在通过比较对前一课与本课作了一个精辟的总结的基础上,对旧课作了“收场”,又预示了新课的教学内容,成为了新课的“开场戏”,自然地以旧课的“收场”过渡到新课的“开场”。
(钱和生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2254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