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新尝试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4774 浏览:175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应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应真正“动”起来,课堂才能生机勃勃。为此,笔者经过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以以下几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新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合作交流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寻求答案,共同寻找事物规律,使课堂教学不断深入,以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因此我力求转变过去课堂上教师提问为主的做法,把质疑问难、释难解惑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能敏锐地发现不足、主动地提出不足,积极地寻求解决不足的策略,以而造成学生问答争辩、多维互动的上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相机指导、适时点拨,不断激发学生活力,令其聪明火花互相撞击,令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和深入。
如在学习诗歌《我是一只鸟》时,在我讲解完写作背景,对文章内容做了一定的浅析、理解之后,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不足:老师,文中说:“‘我’是一只鸟,那么这是一只什么鸟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教室顿时热闹了起来。有人说这是一只报喜鸟,有人说这是一只布谷鸟,这两种说法一提出就遭到了其余同学否定,理由是这篇文章写作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正在遭受痛苦和灾难,作者是一个爱国诗人,怎么在这时会把自己比作是报喜鸟和布谷鸟?简直是岂有此理,同学们都愤愤不平了。但当我接着问究竟是一只什么鸟时又都哑口无言了,于是我在此时适当的进行了点拨: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体现了诗人无私奉献、忠于这块土地的精神,那么在鸟类中有没有一种传说是与此相类似的?同学们接着讨论,分组有之,个人冥思苦想有之,不久一人站起来,情绪激动地争辩着说这是一只荆棘鸟,同时还讲了荆棘鸟一生只为心爱的人唱一次歌然后死去的故事。有人恍然大悟,有人赞不绝口,但也有人非常不服气,高声争辩说这是一只杜鹃鸟,传说中有杜鹃啼血的故事,这再次引发了争辩,最后结合当时的背景,了解艾青

三、四十年代的诗歌风格——咏叹民族命运,一致认可为杜鹃鸟。

全国著名教师于漪老师曾说:“师生是同等的,求知不有着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服以谁,这叫伙伴联系,这就叫合作联系,这就叫和谐进展。”

二、自主感知、自主讲解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现主人风采。因此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思索的时间,上台发言的时间,教师只是在旁适当的加以点拨、引导。
如上《说不尽的桥》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然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方式。我要求学生翻阅报刊,利用网上资源收集、整理,丰富课文内容,然后选定一种桥,准备好彩色示意图。上课时,我选了一半同学的图画挂在教室四面墙上,把教室布置成展览馆,然后请学生充当讲解员,其他同学可随时提问,讲解员必须作出令人满足的回答。结果上课时同学们都积极充当讲解员,暂时轮不上的则认真听着,记着笔记,并不时地提问。大多数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条理清楚,语言完整。这样的课堂效果就明显地比教师直接讲解更好。
在讲授诗歌《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我先对课文内容不作任何浅析,而是让学生欣赏课件《沁园春·雪》,在图文并茂中进入了的世界,然后我设计了一个题目:在本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词是什么,请说明理由。带着这个不足学生阅读文章,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学以为是“千里冰峰,万里雪飘”,理由是写出了北国的壮丽景象;有的同学以为是“欲与天公试比高”,理由是很有气势;而有的则以为是“惜”字用的好。这样在学生已对教材有所感知的基础上,我只要对他们的回答稍加评论就可以把课文内容浅析透了,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给他们充分的条件,他们就能够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那么,学会自主感知、自主讲解的课堂教学就是那块肥沃的土地,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三、激发潜能、开展竞赛

每个学生都有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心理,竞赛的方式能使外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激励进取、张扬个性的诱因,以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入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达其才智、勤其练习……自奋其力,自致其志”。
这种竞赛可根据文体或课型等的不同而创造各种机会给学生激发潜能,展示才能。如根据文体的不同设计:写人类……情节表演;抒怀类……模仿写作;议论类……组织辩论等。
如设计成表演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易于角色扮演、故事性强、表演难度不大的情节交由学生自主改编、表演,以而掌握课文内容。如学习《曹操煮酒论英雄》,把排演课本剧作为主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修改剧本以及表演的实践活动来理解课文,学生们以浓厚的兴趣和巨大的热情探讨剧本、揣摩角色、切磋表演技艺教学论文、交流心得感受。他们既是导演,又是主角,而老师是总指挥,组织演出,点拨、品评表演。学生课外排练,而课堂便成了戏剧舞台。表演开始了,有同学改编成了搞笑版,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展示人物的动作;有同学改编成了现代版,演绎时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化的新词语,运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有同学改编成了朗读版,绘声绘色的演绎了文中的语言、心理;有同学改编成了翻译版,通俗而又正确地疏通了课文的内容。我们在课堂上由学生选出代表做评委,一起拟定评分标准,评价方式等,最后集体评选出了最佳选手。整节课上同学的表演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想象才能和创造天赋,而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自主地学到了课本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我、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机会,因而语文的课堂里不只是老师声嘶力竭的讲课声,还有学生们声情并茂的念台词声、欢快的笑声和赞赏的掌声。
这样的课堂不仅为少数优等生开辟了进展个性、激发潜能的广阔天地,更为其余的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更频繁、更深入的介入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为调动全体学生共同介入的积极性创造条件。

四、拓展延伸、不断革新教学论文

勇于开拓、探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教学新形式,是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拓展革新教学论文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多方面联系延伸,扩大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如学了《最后一课》之后,根据课文的写作背景,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课文是战争版的最后一课,那么仿写可以写成非典版的最后一课,校园版的最后一课等。结果学生的作文是五花八门,除了这些版本之外,还有人写了地球的最后一课,语气意境都运用的比较自如。又如学习了《曹操煮酒论英雄》后,我让学生课后通读《三国演义》,并选取《三国演义》中最感兴趣的某个人物进行评论,或以中提炼出典故、成语,并能进行讲述,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完成的质量也是高水平的。课堂交流时,很多学生体现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对曹操的评价很有个人特点,具有一定的作用。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创造潜能硬盘”,存储量是很大的。关键是教师必须摈弃一些陈旧的观念,不断改善与更新教法、学法,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革新教学论文能力。
当然,有教无类,教无定法。作为教改一线教师的我们,只有遵循规律不断学习、不断反省,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路上积极稳妥地走好每一步。
(沈军浙江省上虞市城北实验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