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语言积累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3833 浏览:11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以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备受全社会的关注,对于中学时期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如何帮助学生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好的全面进展,语言的积累就是个不容忽视的内容。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策略:

一、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古语说“厚积薄发”。语言素材积累丰富了,才能“厚积薄发”,才能“下笔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以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熟读背诵是语文教学中知识技艺教学论文性的练习,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得到证实。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内容似懂非懂,教师才开始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领悟文中的道理,而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才能一下子活了,这种策略看起来笨拙,实在这正符合汉语言教学特点的高妙之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对荷塘月色的美妙描述,又如《白杨礼赞》中对高原风光的描写、对白杨树形貌和气质的赞美,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同时也能灵活使用,所有这些我们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课文的语句化为己有。

二、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有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说明什么呢?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到写作文时便没词了,假如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天永日久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随心所欲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现在的中学生大多被课内的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他们所能够阅读的课外作品简直少之又少,即便是老师硬要求的也只不过是课本后面的一些读物,有的甚至只是先容而已。其中优秀的片断、出色的对话很丢脸到,更别说积累运用了。因此,这样的现实极大的限制了中学生语言的积累,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以增加他们的语言积累呢?针对上面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我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办一些课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景,探讨作品,理解作者,进而引起学生对阅读课外作品的兴趣。并且在讲座的内容选择上要留意贴近中学生生活。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精读,留意摘录妙语佳句,并进行运用。比如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时,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景,并探讨奥斯特洛夫斯基当时所处的社会的大环境以及他个人的经历,以而理解作者作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一些段落上学会精读,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如其中一句“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假如只折断了它的树梢,是不会枯死的。”写出了保尔固然瘫痪了,失明了,但并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仍然坚持战斗,坚持学习。这种“保尔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如20世纪50年代的吴运铎和20世纪80年代的张海迪都演绎了一曲催人奋进、顽强拼搏的赞歌。

三、在多写作文中积累语言

假如说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的信息的话,那么作文练习就应该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以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经常写文章能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的运行,在我们中学的科目中,数理化的练习天天都有,大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那么作文为什么不能呢?我在作文教学中就采用了学生写教师评,学生写学生评;可以分步练,集中练;还可以口头练、书面练,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这样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既能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吸收他人的新鲜词汇,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如在上《我的叔叔于勒》、《天子的新装》时,就可以采取口头式的作文策略,将他们的续集作一个表述;而上《孔乙己》、《项链》时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而后用书面语言将后续写出来。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学进行不同形式的作文。
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积累语言,就必须诵读、阅读、作文三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收到良好的语言积累的教学效果。总之,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就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