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整体性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6083 浏览:200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理念使教学对策发生四大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进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标尺的教育向面向差别性教育转变。在新课程视角下,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以读为本,教给学生读书的策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重视阅读积淀的形成迁移运用。但知易行难,目前近况是课堂学生自主阅读少,效果不佳:课后阅读练习数量大、质量差;阅读指向有偏差,阅读目标包括对注音、字形、词意、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诸多知识点的考查,而不是偏重对文本的整体领悟和理解。
常言说,百人读红楼梦,必有百个贾宝玉。为什么对同一个文本的阅读会出现如此的差别呢?这是由于每个阅读的个体间有着着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个性气质的差别。这种差别的有着必然会使他们在对同一个文本的阅读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理解。而恰正是这种属于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独到见解,才是最主要的,才是他通过语文阅读长精补气的基础。固然我们都知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量,可通过阅读还是要把学生属于个体化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理解统一到教师,或更多是参考书所要求的标准答案时,这样的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已不具有真正学习的作用。
那么怎样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才是最好的呢?我以为是整体性阅读。现代阅读教学观以为:“阅读中有着着多种对话联系,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作用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必须夸大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就不能过早地,在学生还没有整体把握文章以前,就用质疑问难、语义浅析、启发诱导和探讨交流等程序把学生的阅读割裂开。这样既难以培养体阅读的意识和习惯,更难以让学生自己对文本的作用进行发现和构建。
体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要具有整体阅读意识,谙熟整体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习惯。教师教学课文时,不应该急于进入浅析阶段,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留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形式,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所以整体阅读,要让学生潜下心来,对课文的人、事、情、物形成整体感知。具体来说,对人要通过阅读有整体形象。中学课文里有大量的丰富的人物形象,如孔乙己、鲁提辖、贾宝玉、邹忌等等。这些人物形象,要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在自己心里丰富起来,完满起来。而不应该统一到教师基于他的浅析所认可的人物形象上来。对事则要通过整体阅读,形成整体概念。一件事怎么去描述,去表述,对于不同的人当有不同的理解与表达。这种整体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对文本拥有独到见解极其重要。对情则要有整体感悟。有了整体感悟,就有了属于自己情感体验的基础。这种感悟就会内化到他的内心中去,而不仅仅记在书本上。对物则要有整体的轮廓。这同样对于学生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至关重要。对于一篇课文让学生有了如此的整体熟悉后,他对文本的作用才可能拥有整体的把握。这种把握必然对他会形成影响,也会让他产生疑问,而后教师的引导才有作用。如此阅读无疑会使学生在整体的认知后,形成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内化于心,而成为自己的一种积淀。
只是这样的阅读无疑是慢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见病是以讲代读式的精准剖析、知识拼盘式的阅读练习。很多教师不论理由何在,总想在教学中试图省却“读”的环节而走“讲解”这条捷径。教师可能是越讲越出色了,可学生所获并未几。中国事诗词的国度,也是散文大国,用汉语言写成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戏剧等无不具有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字形表义,词语丰富,句式齐整、灵动而讲节律,风骨兼神韵。即言简意赅,又具微言大义。所以,古人们特别夸大学习语文要读、诵、吟等等,务使所学内容熟读成诵,以全烂熟于心,却不计较学生当时是否全懂、全消化,待其读的多了,背的多了,阅历深了,自然也就悟了。当初那些还显浑沌的整体形象、概念、感悟、轮廓一下子会豁然于心。而那些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以及许很多多只可会意难以言传的语感、韵味等,都是在阅读实践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的。这就如同我们在不会认写时,就已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了。所以整体阅读不讲究精通,只讲整体的形象和感悟。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当初整体得到的形象和感悟会慢慢地细化在我们的心里。而这是一个更为漫长的过程。
在我看来,读而加以整体,就是学习语文的好策略了。整体性阅读应该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阅读指导思想。在阅读教学中,一个负责任的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进山”赏景,遍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不同境界,形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阅读升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