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境教学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4485 浏览:167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过程是一个布满亲和力的过程。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力求创设与文本基调相一致的情境,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绪,奠定感情基调,通过动情的体验,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当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急于领略美景的期待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望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主动去采撷珠宝。这样,语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观看音像,创设情境

心理学探讨和教学实践都已证实:学生带着兴奋感去学习,不仅可以使其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智力和潜能。如语文教材中的写景散文,学生仅凭想象,有时体味不到其中的真谛。作为教师就有责任编制一些“教学软件”,设计信息交流的艺术桥梁,寓教于音像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功能,让学生真正体味出散文的自然美与人情美。
我在教学朱自清《春》一文前,剪辑了一些关于“春暖花开”、“春雨绵绵”、“牧童吹笛”、“儿童放鹞子”、“蜂飞蝶舞”之类的录像片,配上优美的音乐和朗读,做成课件。教学中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生机盎然与绚丽多姿,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样学生会带着一种愉悦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不但能感受到春的美丽,而且感受出作者优美的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意。一节课结束,学生轻松愉快地把握了文章主旨,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课文。

二、实践游戏,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以事学习和思索,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震动。”教材中的一些说明文,故事性不强,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只要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创设公道的情境,留意与理科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动手实践、做游戏,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先准备了一只烧杯,一根玻璃棒、一柄汤匙;一碟食盐、一个鸡蛋,然后让学生想办法使鸡蛋在水中浮起来。一听说是做实验,学生兴趣盎然,以而带着良好的情绪进入新课的学习。教《统筹策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不足情境:“同学们都愿做智力游戏,现有甲、乙、丙三人,分别拿一、二、三只容积相同的水桶去打水,而水龙头只有一个,如何安排他们的打水顺序,使三人使用的时间(包括等待时间)最少?”不足一出,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激起阵阵思想的涟漪,几十部大脑机器迅速运行起来。待学生踊跃发表意见后,我相机迁移,顺势导入新课,让学生热情地投入到课文朗读中,寻找着什么是“统筹策略”。如此创设情境,开宗明义,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可谓事半功倍。

三、师生对话,活跃思维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要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愉快地航行,就要循循善诱,层层启发,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直至探讨到真理。在教学《期行》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对话:“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跟别人有约定。假如有一天,你跟同学们约定星期天上午9点到公园玩,可是过了10点,你的同学还没有来,你会怎么办呢?”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会打电话到他家问问他为什么没来。”还有的说:“我会再等他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这么做?”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为了友谊”、“由于要讲信用”、“要关心同学”等。我继而转到新课内容上:“古代的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在约定的时间没有到场的时候,怎么处理呢?”学生们又纷纷想办法解决不足。这样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讨文中的句意,直到弄清古人的思想行为。

四、朗读,感染学生

语文教师应该不断练习自己的朗读能力,不断提高授课水平,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荡漾,让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以而走近文学,爱好文学。我在教诗歌或抒怀散文时,总是在课前反复朗读或背诵课文,用的朗读或背诵来感染学生。如教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我在缠绵悱恻的二胡曲《江河水》的音乐背景中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到了兵荒马乱的年代,去感受那种“祸不单行”的生活况味。这种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对他们情感能力的养成起着有效的刺激和催生作用。平时由于我的范读引导,班上也产生了一些朗读能手,学生的语言表达更有感情了。
阅读需要一种心境,“较好的环境更轻易产生高峰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方想法让学生动情,进而沉入到课文所设定的情境之中,向与课文相应的情感转移,进入角色,这是上好一堂课必要的一个环节。
(责编李新海)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