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一些感受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5944 浏览:205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德育是我国全面进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德、智、体、美、劳”之首,它贯串于整个教学始终,百年育人,德育第一。德育渗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即是没有了灵魂。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所谓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熟悉、体验和实践,以形成培养他们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进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德、智、体、美、劳”之首,它贯串于整个教学始终,百年育人,德育第一。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以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体现,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已为无数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所证实。综观我国古代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德育渗透艺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德育渗透艺术,当代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和蔡澄清“点拨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渗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即是没有了灵魂。所以它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创造性地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并以此为纽带,将感性的与理性的、个人的与社会的多种美感直觉统一于完整的心理过程之中,挖掘语文教学中特有的德育教育。

一、教师身正为范

“范”即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言教不如身教,初中生可塑性较强,学生思想活跃,生性好动。而语文属于语言学科,模仿性会比其他学科强一些,教师的语音、语调、语言及动作,学生都在模仿,逐渐地连老师的品格、人格也会受到模仿。作为育人在先的工作者,我们更要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所以由表及里,为学生作表率,树立仿效榜样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策略,才能激起学生的“信”以及对老师的“爱”。一个好老师应善于用情激励学生,用情温暖学生,用情鞭策学生,把微笑、轻松、信任带进课堂。然而,我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令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真正能令学生折服的集多种才智于一身的高素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演员,要有亲切丰富的表情、端庄自然的教态、灵敏严密的思维、纯正优美的语音、规范漂亮的板书,当然最好还要有没有科别界限的专业水平。时代在变,学生的实际心理年龄在变,对教师的定义也在变。只有真正能让学生怀有一种亦师亦友的情怀的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他们的情趣,塑造他们的人格。

二、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互动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介入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有着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公道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可以以为,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而要达到和谐共振教育是最佳方式,即教师以作风对待学生。让学生在的气氛中与教师达到一种共振的状态。对语文教师来说,欲求这种和谐共振境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探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这个作用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如《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比较鲜明。仲永五年即可“指物作者立就”,到二十岁时作诗却“不能称前时所闻”,最后“泯然众人”,这说明天赋并不是成才的唯一条件,玩物可以丧志,贪财毁灭人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传达中即可反向启发:怎样才能使仲永发挥先天的良好禀赋呢?学生能以各个角度去回答不足,在此同时,学生能受到仲永的启发,审视自己,在这种德育渗透中可以学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定。

三、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契机”

学科德育在课堂上具有时间上的充裕保证,捉住了课堂德育的契机就是捉住了德育的主阵地。德育教育脱离不了知识学习的过程,深厚的情感往往都是建立在深刻的认知基础上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泄,更不是纯粹的论述说教,它必须遵循合时适度原则。也就是说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在一起,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由于教材内容都具有教育性的,因此以备课到授课只要精心探讨,就可挖掘文中思想内涵与学生学习、生活相联系的题材,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也就是说要适可而止,能放又能收地渗透德育。由于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影响教学,能“屈”能“伸”,灵活处理,同时,也要保存一定空间制造悬念让学生去思索。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留意这个“度”的不足,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以根本上转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正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如:《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在浅析犹太青年戴维成才理由的时候,感受了犹太民族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熏陶的传统和为民族存活而奋斗的精神;感受了他们热爱生命,祈祷和平,奋发图强的民族愿望。教学过程中,以戴维出发结和自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灌输热爱和平的思想。但不能太过拓展,否则会演变成政治课。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初中生还应该和课外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固然生理方面已经趋向成熟,但是思想熟悉水平还有待完善和提高;他们大部分人很喜欢听歌和观看电视电影,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视听效果比较好的电影电视,向学生推荐或供学生观赏。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此外,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力赛、朗诵比赛、作文竞赛等课外活动。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