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24194 浏览:108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让预设与天生的路径更和谐有效,语文课堂中如何面向学生激发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等,这些是经常困扰语文教师并需要在工作中作进一步探究的不足。

一、预设与天生

教师在执教之前,事先对课程内容都有一个预定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呈现和引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课前预设。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和影响,使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学生不一定会按着老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入教学的预设轨道,这时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的联系不足就变得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师会利用并创设时机,变“危机”为“转机”,既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获自得外的收获,又让课堂始终昂扬着“主旋律”。
预设与天生二者联系在主观体现上是对立的。教师静止的课前预设与学生动态的课堂天生有时候会出现一定的矛盾,这时该怎样镇静而科学地处理呢?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鉴赏能力。陈大伟教授在《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中对天生性不足提出了三点做法:一是尊重学生,二是相信学生,三是预留空缺。田彗生博士在《革新教学论文教育与课堂革新教学论文》的报告中指出:“革新教学论文教育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应当有充分自由思想的空间。”这与陈大伟教授的“预留空缺”是同样的道理。课堂上教师要留足“空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索、质疑,提倡多角度、多元化的理解,而不是老师灌输、传送,不是固守千年不变的标准答案,这中间尽管有时会出现学生的课堂反应与老师的期望目标有间隔,都是正常现象,教师不必因此而胆战心惊。这些观点给我们为人师者以方向上的指引,同时又让我们深受启迪。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风采展示课上,赵群筠老师在上《背影》一课时就特意“欲擒故纵”,在“身体平安”与“唯膀子疼痛厉害”“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矛盾中给学生预留空缺,让学生去生发,去思索。王耀君老师执教《老王》时也预留空缺:“我”这一家处境和遭遇并不好,却为何在文章中以“幸运者”来称呼呢?“我”的一家对“老王”如此关爱照顾,为什么对“老王”还觉得“愧怍”呢?这样的安排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思索、质疑、释疑,尽管当中会有意料之外的天生,但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效而公道的。

二、深入课堂文本细读

语文姓“语”。语文的文学审美鉴赏功能、个人情感体验的特性、得天独厚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分享的主题活动,使语文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语文课堂必须贯彻语文的学科性质。宁波市教研室在语文前辈盛华明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语文“文本细读”活动。两年多来每次参加这样的交流研讨活动,笔者都深有感触,语文不是花里胡哨的热闹表演,不是走马观花的浅尝辄止,而是立足语文课堂关注文本进行细读品味鉴赏,以中感受语言的真善美。
语文特级教师王晓红老师执教《第二次冒险》时,利用重要语段中的标点符号和词语替换改动,让学生充分品味思索词语的特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揣摩人物心理补全对话上,让学生感悟了人性的美好伟大和对法西斯的深刻仇恨,熟悉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整个课堂始终昂扬着人性的光辉的主旋律。法国女人的善良感动着课堂的每一个人。赵群筠老师在《背影》教学中,把文章末段作为承载文章之重,通过问答法、讨论法等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感悟“父爱”,并且通过展示朱自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他的子女纪念他的文章,进一步地拓展延伸,揭示“父爱如山”循环循环、生生不息这一深刻主题。整个课堂感情汹涌,师者动情,学生动容,铺排洋溢着浓厚的父爱深情,让人情不能禁。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校有位语文老师在教学《孤独之旅》一文中,把课文中杜小康和他父亲最后一番对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和“下蛋了,下蛋了……”替换成“爸,鸭下蛋了!”和“是的,下蛋了!”让学生大声反复朗读后进行比较,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以文本中去感受和领悟小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深入课堂细读文本,以语言入手,通过反复朗读去感受、领悟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而把握主旨,这样的语文课堂要比老师的灌输传授更好,更真实有效。

三、巧设提问开启思维

语文课堂应该是展示教师的教学聪明和学生的灵动思维的好时机好场所。浙江诸暨的陈水均老师对教学聪明有这样的见解:“语文教学的聪明是教师感悟文本又能开拓文本,组合了学生又能放开学生,探讨教法而又不拘泥于教法,重视课堂教学而又关注课外吸收的一种艺术的灵动。”教师的教学聪明是立足文本面向学生收放自如的引领,这样的教师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让课堂不时出色呈现。
《中学语文教学》(2007.11)有一篇文章《课堂设问深入浅出,教学方能浅入深出》,谈到好的课堂提问设计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思维的,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对课堂始终布满兴趣。王耀君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刚开始上课就抛给学生一个不足,把文章标题换成“王老”,问学生改动后与文章内容是否贴切,刚开始上课就捉住了学生的留意力,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思维,通过“老王”和“王老”两个词换位比较,确立了文章社会底层人物不幸命运的基调,为全文的阅读感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不足比解决一个不足更为重要。”是啊,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课堂教学的成功有着重要的联动效应,这点笔者十分赞同。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不足:“贝多芬实际身材很矮,为什么作者却称他为巨人呢?”以它为切入点,引起学生探讨和思索的兴趣。这个不足看似矛盾对立,似乎与本文联系不大,实则对准了文章的重难点,凸现了贝多芬人格上的伟大魅力与艺术上的精深造诣。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笔者就文中胡屠户的一番话“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觉得自己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本日果然不错!”就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不足:“胡屠户的女儿为什么到三十多岁才出嫁呢?范进娶了胡屠户的女儿又说明了什么不足?”学生对这个不足先是感到意外,之后就热烈而布满兴趣地讨论起来,由范进的家庭生活指向他的悲剧人生上,一个看似跑题且不经意间的提问,却点燃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你言我语,在思索讨论中拓展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师积极的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开启的状态下去细读文本,由此可以逐层推进深入文本领悟主旨。
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陈守义老师有一句名言:“走上讲台,演出就开始了。”课堂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底和个人魅力的舞台,语文课堂是呈现教师个人风格与文本细读的紧密结合的课堂,是使预设与天生有效融合相辅相成并略带遗憾的课堂,更是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课堂。教师适宜的教学艺术能激发积极思索的兴趣,执教者的个人风格所赋予课堂的魅力往往经久不忘,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思维火花的激发与碰撞所引起的共鸣与冲击力令人向往。
(王亚萍浙江省宁波市第十五中学实验校区31501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