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能力培养实践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11864 浏览:476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交际能力、创造力等,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教学联系,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觉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以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听课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所以抓好课前预习,是改善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因文而异,根据不同文体特点、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去设计。如让低年级进行生字的预习,应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掌握生字的音和形,重点是了解字形的特点。学生一听都非常清楚,预习策略也会逐渐掌握。如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预习应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策略,即: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懂了什么和还有什么不足。这样学生能在课堂中发挥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凭借课后思索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后思索题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对课后思索题进行筛选,便于指导学生的自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索能力。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依据课后思索题中的第①题,即:初到草原时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快到公社时,看到怎样的景色?与初到草原时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不足朗读课文,边读边思索,读后叫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教学,接着让学生细读第一段,一边读一边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同时标出不懂的词语,读完后让学生说。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收集信息,掌握学习情况,接着给出检测的题目:联系上下文说出“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并提出不足:为什么说“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这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以而感受到草原大而美的特点。

三、渗透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由于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轻易掌握其内在规律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自学作为重要环节之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介入学习,把学生应有的自主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如碰到文章结构基本相同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不同在讲解过程中渗透学习策略,这样既避免了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又能让理性的学习策略在实践中转化为技能、技艺教学论文,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展和提高。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在分写部分具体地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景色。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时首先应重点讲解小兴安岭春季时是怎样的美丽。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春天有些什么景物,如树木、积雪、小溪、小鹿等。再让学生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又是通过哪些重点词体现出来的。然后让学生概括这段话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刚才学习的“三部曲”:找出景物;说说景物的特点;概括段意。按照“三部曲”的策略让学生自学以下几段:即小兴安岭的夏季、秋季、冬季各是怎样的景色。这时教师应设计一些题目去检查学生通过自学是否能学懂。
在这篇课文中,夏天这段有几个句子意思较难理解,也可以说是这课的难点。教师假如引导不得法,就可能走过场,自学就深入不下去。因此教师根据这段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提出相关不足:为什么说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用多媒体展示森林在没有雾时和有浓雾时的不同景象让学生看,做到图文对照,学生就感受到: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是由于树木密,阳光照不进去,浓雾也散不出来。
通过渗透学习策略,老师及时获取信息,并将碰到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不足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