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误区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4972 浏览:15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对于在教学中应不应该使用多媒体的不足已经不需要讨论了。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制约教学论文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扩大容量的特点,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它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给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但它毕究只是一种工具,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工具是每一个使用它的人必须思索的不足,它的价值到底何在?我们不得不冷静地思索这个高科技产物对语文教学的利弊。使用多媒体的误区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试图取代黑板

明明只是一行字,完全可以板书,却非要舍近求远地用多媒体显示。甚至有的教师讲课,不远千里地背着手提电脑,只是为了展示打到课件中的十几个字。假如说,多媒体的作用就是代替黑板的话,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花费这么大的物力财力去解决我们早已经解决了的不足。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而决非是黑板的电子化。

二、试图取代教师

课件是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重要方式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制作课件,为了一个小小的字体、图片而煞费苦心,在上公然课的时候不惜搬动专业人士做场外指导。课件几乎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海涵”,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做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鼓掌声或叹息声随着学生的回答伴着教师的点击而响起,教师和学生诚如按照指示前行的羔羊,一起沦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仿佛早就有了结局的故事,只不过等到某个特定时间的到来才会逐一上演,一切都在课件中。这样的课件,往往声音动听、视频生动、图画优美、文字多姿,演示过程一定生动。只是这样,使得原本布满生命律动、能够激发无数未知体验的语文教学,成为一个个程序的机械拉开,一如风干的眼神,没有半点情绪的流淌,再美的东西也会因此而丧失魅力。
出版商们试图给每一篇课文都设计出相应的没有瑕疵的精品课件,使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通过操纵多媒体来完成教学,但精品课件在市场上遭受的冷遇告诉我们设计再完美的多媒体课件也是无法取代教师的个人魅力的,多媒体的价值决不是取代教师。

三、试图取代文本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始终是不能忽略的有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必须是围绕文本进行而且文本应该处于原始资料的地位,所有的交流都应该是基于文本的交流,当然也会出现超越文本的情况,即使是超越,也应该是基于文本的超越。所以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通过一组画面或影音文件来完成的。假如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一味地以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图片、影视片断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代替文本阅读,过于讲究视听冲击而忽视对文本的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比如上《再别康桥》,不让学生去阅读诗文,可是通过几幅粗糙的黑白画面的简单展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体验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更体验不到“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更不用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了。学习《祝福》,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影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形象;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让学生自己透过文字去体味“小草以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情态,而是用标准的范读展示了权威者的理解,可是孩子们自己来读的时候,他也许并不重读“钻”而是夸大“偷偷地”,由于在他的眼里,“偷偷地”可能比“钻”有意思多了,但是范读剥夺了他们的体验。
在有些课堂上,特别是公然课上,教师更是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了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体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眼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一曲《化蝶》则体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
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很显然,多媒体的价值也决不是取代文本。
多媒体的价值既不是代替黑板,也不是代替教师和文本,它有着的价值在于它具有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可替代也无法取代的作用。说到底,多媒体的使用无非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而教学的本质在于引起、维持、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学习,那么,多媒体的作用也不外乎这些。判定多媒体运用得是否适当,应该以这三个方面来看,最重要的是看多媒体的使用是否可以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学习。这样就杜绝多媒体的滥用、泛用引起的弊端了。一般来说,多媒体的使用应该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1.把握必须性

多媒体教学手段固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这就是说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一定要留意“能不用的尽量不用,能少用的尽量少用”,只有在不使用多媒体,无法把不足讲解清楚的情况下,或者会影响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时才使用多媒体。能够用语言讲清讲透的,果断不用多媒体。多媒体可以用来弥补教师本身素质的不足。素质再高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全才,他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影响教学效果,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以而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或延伸学生思维空间。由于方方面面的理由,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课文所及的实景是学生以未见过的,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上风,将它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以而加深印象。传统教学法在思维开启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以心,甚至鞭长莫及,常常造成遗憾,多媒体在这个方面却又显得得心应手。例如,传统的古诗歌教学只凭教师的理解和讲解,学生去想象发挥,难免挂一漏万,很难理会到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假如让多媒体课件来处理,效果就会好得多,课件只提供与诗歌意境有关的画面,教师做一适当的提醒,任由学生据画面去联想、想象。

2.讲究适当性

多媒体的使用还应该讲究适当性,即适时适量的原则。使用多媒体的目的应该明确,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索的时候,应该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比如,一位北京的老师在讲《生命的作用》的时候,学生对保尔在大病初愈之后来到埋葬义士们的公墓那里,当他离开的时候,他说了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刚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在朗读这段话是用的是饱满激昂的语气来读的,显然没有理解此时此刻保尔极度悲愤的心情。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保尔的心灵时,先是让学生们听了韩红的《天亮了》,这是一位孩子唱给父母的歌,在一场大地震中,父母举起了孩子,使孩子成为那场地震中少有的幸存者。只是,最亲近的父母却永阔别开了他。接着让同学们回忆有没有感受过自己熟悉的亲人永远地离开自己的心情,保尔是在刚刚看望过一起战斗过的同志的宅兆以后,保尔沉痛、悲愤的心情说上面那句的。乍看起来,流行歌曲和革命小说的间隔实在是太远了,但这位教师很巧妙地运用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他们引领进了英雄的内心世界,我想,这样在恰当的时刻,运用恰当的方式,推动教学论文孩子们体验到阅读的韵味,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

3.发挥优越性

不可否认,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上风,在使用中应该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比如它的交互性。以本质上说,多媒体就是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式处理,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大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检索方便。无论你需要哪一个课件,哪一部分内容,计算机一般帮你搜寻到相关内容会语文教学。应该有这样出色的演示平台,最大限度地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丰富的文字、图片以及音响、影视;教师可以轻松地组合、添加需要的东西。二是提供给教师与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教师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场合有限,而多媒体恰恰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利用多媒体建立的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交流。
多媒体已走进语文课堂,带给我们的冲击和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关键在于,我们利用它,既不能把它神秘化,看成一剂良药,夸大它的作用,也不应排斥它,拒之门外,应该一分为二地看清它的利与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带着为学生健康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心理,扬利去弊,用好这一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
(张聪慧,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