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一些思索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3983 浏览:97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进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夸大教育过程的优化和学生个体的主动进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适应于未来进展的需要,使受教育者能更快、更好地接受人类文化遗产,更快地促使其社会化。
这就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进行长期的艰苦探讨、实践、改善,才能解决,语文教学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进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设疑引趣,激发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论述表明: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介入学习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设置悬念,创设诱人的情境,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课中和课后大胆质疑问难,让全体学生介入学习,培养自主意识,对于内容较简单的课文阅读,要大胆放手,使学生树立“疑难能自己解决,是非能自辨”的信心,让学生反客为主,充当教师角色,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介入质量。对于内容较复杂的课文,教师要想方想法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过程,多向学生提供一些使他们感到熟悉而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思索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找到不足的答案。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那是由于教师对学生有着其他人不可代替的影响力。情感也是如此,教师的情感态度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学生。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使学生进入最佳的主体角色,达到教学双方的最佳和谐。
教师除了靠语言点燃学生的外,还可以眼神和动作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之情,其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增强,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因此,我们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性格、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
情感是智力进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熟悉活动的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对老师有某种成见,干脆放弃这门学科,相反,出于喜欢或敬佩,又常常对某老师所教学科产生一种莫名的学习动力。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看来,情感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媒介,师生间只有感情相通,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达到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的目的。

三、当好导演,塑好形象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很多文章里都有各种形象的塑造,这些形象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反映出来的,语言的生动、形象、逼真,不仅要在教师的口语中表达,更重要的是怎样使学生理解、想象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抽象的语言变成直观的形象。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们要避免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形象,应让学生走出“观众席”,走上“舞台”,当‘演员”主动介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当好“主角”,教师当好“导演”,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切为了学生。

四、指导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学习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启迪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授之以渔”,就是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策略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
教师要推他们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去游,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其本事。因此,作为教师应把知识的学习与精神的构造结合起来,给学生动力而不是施加压力,给学生活力而不是束缚,给学生创造的引导而不是墨守成规,给学生足够的营养而不是增肥,给学生机会而不是现成的东西,这才是有眼光有作为的教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学习,指导学习策略,使学生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在进展语言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语文素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