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后记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32799 浏览:1549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夸大的是自我反省对人生的重要作用,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好课、上好课之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一番反思也是必要的。对于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常见形式便是记“教后记”,那么“教后记”应该记什么?记录的这些内容又会带来哪些具体的好处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记录经典片断,为丰富经验积累素材

语文教学工作是平凡的,在这长期的平淡中,肯定会有一些经典的片断,这些经典的片断是语文老师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印迹,更是教学经验的素材,若不知不觉地将它们遗弃,未免太可惜了。
如在教《乡下人家》这篇课文:
1.(充分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朱熹曾有这么一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了,读着读着,就变成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你看,这是一幅瓜藤满屋图(出示图片画面),你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生读正音。反馈评价:好一幅瓜藤满屋图啊!
2.依次出现: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明睡梦图,学生找到相关文本并朗读,正音。重点:装饰、屋檐、鸡冠花、捣衣。
3.读得多么投入啊!同学们,把书读薄是读书的高境界。乡村的美景(出示文本图片)真是说也说不完,读也读不够,千言万语可以汇成一句话:你怎么说?引导出示: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理解:独特、迷人。指导读句。
对类似的教学经典片断的记录能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持。一名教师假如记录积累了很多这样的经典片断,对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驾轻就熟地把握语文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二、记录即时感悟,为教研选题谋划方向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追求总伴随着灵感的闪现。在课堂教学中也许会因某一内容而引发诸多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往往是稍纵即逝,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些感悟及时地捕捉住。
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结束以后,我让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__________,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__,他对__________说:“我是夏天。”
__________,他______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__,他__________说:“我是冬天。”
我想: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还要学会运用。这一环节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创作,感受小诗人的成就感。课外延伸,以课堂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去发现自然界中的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大自然的美表达出来。

三、记录学生困惑,为因材施教测定重心

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终纵目标是为了学生的进展,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甚至是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喜、怒、哀、乐”都应该是我们教师们关注的对象。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困惑,这既是实践“学生是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贯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重要保障。
固然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获得各方面信息的渠道足够多样,速度也很快捷,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缺少主动获取、有意识积累信息的意识,因而知识面大都局限于课内,对于课外的语文知识知道得很少。
如教学《养花》时,一名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文章不太真实,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疼,还说‘真有意思’!要是我,讨厌还来不及呢!”我放弃了预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以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牢牢捉住了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索、讨论。“是呀,为何说‘有意思’?这样真实吗?”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经过反复思索和交流,踊跃地介入了讨论:
生1:“作者喜爱养花,把它当做乐趣,搬起花来自然觉得有意思,所以这样写是真实的。”我肯定地说:“是呀,以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能不兴奋吗?”
生2:“搬花是一种体力劳动,它有利于作者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调节,有益身心健康,胜于吃药,所以说有意思是真实的。”我点头说:“搬花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还胜于吃药,当然有意思。”
生3:“我以为是真实的,由于作者热爱劳动,以为劳动是乐趣,自然觉得有意思。”我赞赏地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有乐趣!你们今后应该怎样做?”
生4:“我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
固然我的教案搁浅了,但学生的思绪却已远航,他们学着并欢快着,在多元感悟中感受到了老舍养花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记录了学生的困惑,也记录了引起这种困惑的理由,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这样就逐渐减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一错误反复出现的尴尬,记录学生的困惑,是对学生学习高度负责的体现,记录了学生困惑,并长期地寻求解决不足的策略,真正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记录教材空缺,为个性课堂寻求突破

教材固然是一个范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教师很大程度地受到教材的影响,既然大方向无法转变,那么在领会教材的意图下,对教材设计不公道,甚至有缺陷的地方作一些改良,以便更好地适应本土化教学也算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在教学《钓鱼的启迪》第二部分时:
出示句子,引读: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师: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固然有些许犹豫,但他还是平静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那条大鱼已奄奄一息了,他急切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儿子渴望的眼神让他心痛,他激动地对儿子说——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固然他也多么地舍不得,但他还是果断地对儿子说——
詹姆斯大叫起来——“爸爸!”
师:詹姆斯,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呀?
生:爸爸,这是我好不轻易才钓到的大鱼呀!你怎么能让我放了他呢?
生:爸爸,这是我花了两个小时才钓到的大鱼呀!我不能放!
生:爸爸,你看这条大鱼足有10公斤,你见过这么大的鱼吗?
生:爸爸,这是一条大鲈鱼呀,他可是你最喜欢吃的鱼呀!
……
师:“孩子,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
师:是呀,放与不放,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不足,但是实施起来却是那么地难,特别是你面对很大的诱惑的时候。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那意思是说——
生:爸爸,这里没有一个人,没有人会知道的。
生:爸爸,求求你,不要让我放了它,好吗?
师:可是父亲没有说一句话,那意思是说——
生:儿子,你必须放它回水里,这是钓鱼的规则。
师:尽管詹姆斯的心中有千万个不舍得,但是他还是必须把鱼放回去,请孩子们读课文的第十自然段,勾画出他放鱼的动作的词和表示他舍不得的词语。
交流,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的教学融合了前一部分的内容和第三部分的内容,我捉住几个留白处,让孩子设身处地地去读课文,孩子有很深的感受,对下一部分学习钓鱼的启迪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有一个孩子提出把鱼放到水里再遛两小时再钓起来,这个不足启迪是受当今社会很多投机倒把,钻规则的空子的影响,我让孩子们自己讨论,这样更有说服力。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知道了,一堂好课是师生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贯通,这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关注课堂中的预设与天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带领学生徜徉在语文的殿堂里。
教学永无止境,课堂教学永远留有遗憾的,我们不应该在低水平中重复,让自己的教学生涯在无味的重复中一天天衰老,而应该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坚持记录“教后记”,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上升,这既是对自己负责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对教育、对社会负责的体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