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然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30989 浏览:1433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语言文学课也担负着审美教育,这种教育作用,首先在于教会学生熟悉美、评价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此,我谈谈在散文、古诗教学等教学中如何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一、品析散文,感知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散文,语言正确、鲜明、生动,一句话,一个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咀嚼起来余味无穷。观有绘画色彩美,听有音乐旋律美,读有铿锵节奏美。比如《山中访友》,作为“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其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布满好奇心。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教师教这类文章重在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文章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专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象那布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以而进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课文《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怀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美,品味自然美。这类散文通过描绘体现出来的自然景观是经过作家的审美创造出来的,它比单纯以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形式取胜的现实自然美更为精致,细腻、完美,因而更富有感染力。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自然美,不仅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增加见识,陶冶性情,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操。

二、诵读古诗,鉴赏自然美

我国古代的诗词、散文,流传至今的往往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他们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为适宜。学习这些古诗,体味作品反映的语言美、自然美、情感美……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情趣就会得到培养,审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不仅写出了静美,还留下了“推敲”一词的千古佳话。还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何不用“吹”“到”“来”等词,而要用形容词动词化的“绿”?再如苏小妹的“微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为何比她的兄长苏东坡的“微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山谷的“微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更胜一筹?这些正是诗人的绝妙处,诗人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懂得欣赏美,能用正确的文字体现美。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引导学生以品读诗句入手,捉住关键字,全方面地挖掘美、感受美。使学生在感受到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震撼,感受出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之美。
自然界中的山光水色、雪月风花本身是没有情感的,但古代诗人带有感情的表达再加上优美的语言,让我们通过他们的文字不仅感受到自然美,还可以感受他们丰富的内心。如白朴写景散曲《天净沙·秋》,短短二十八字,通过撷取六种自然景观,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以萧瑟、寂寞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秋景的萧条、落寂之美。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千里鸟啼,绿树红花,有声有色;水乡、村庄、青山、城郊、酒旗,有静有动。十四字就概括出了江南美景。苏轼《题西林壁》则用深沉、凝重的语调向人们展现了峭峰林立,高岭横空的庐山景象美,同时又正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教学时,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感受诗中独特的意境,领略诗句中流光溢彩的自然美。
总之,古诗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美育乐园,只要我们深刻地钻研教材,捉住诗词中美的因素,采用不同的策略,就能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用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理想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塑造美的心灵,提高审美能力。

三、走出课堂,发现创造美

大自然既是人类劳动的对象,也是人类审美的对象。大自然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在课外注重发掘利用美育因素,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使他们受益终身。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教学时,利用天气的变化,利用四季的变化,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眼睛去发现,专心去感受,用笔去描绘,让瞬间的美长留在学生心中。比如,下雨了,指导学生观察顺序,可以远山观察到校园,也可以雨中天空的颜色观察到大地的。再如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在四季中形状、颜色等的变化,像银杏树叶,以春芽初长成,到秋末黄叶纷飞,重点观察色彩以嫩黄、嫩绿、深绿、墨绿、到黄绿、浅黄、深黄、褐黄的变化过程,然后指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用笔描写下来,最好是片断。这样,让学生感受了色彩美,写出了心中的美,专心体验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双休时在父母的带领下到山中倾听鸟雀啁啾,到田野看麦浪翻滚,到河边看鹤鹭徜徉。去感受、去欣赏、去发现,以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陶冶美的情操。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以课内外全方位地挖掘美。让学生在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实验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