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更应注重探究人文精神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26078 浏览:1197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当今课改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挖掘、探究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成为一个突出的话题,也是困扰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困难。总的来说,人文精神不是额外添加的,或是通过生硬地张贴标签命名的,而应视作语文课固有的要素和资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探讨人文精神,我以写景状物的课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接受美的熏陶,激发美的追求

写景状物散文始终贯串这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趣味等,甚至可以说这些审美要素是作家审美心灵的外化。学生读它们应该接受这种美的熏陶。这种“接受”,一是赏析美景;二是感受美情;三是品味美言。也就是说让学生看到一个美的文本,一种美的创造。假如能够做到这一层,基本把握了课文的美的要素。但这还不够,还应该更进一步:把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内化为学生的东西,灵魂里的东西,逐渐养成对美的热爱、追求,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例如诵读《荷塘月色》,要能有前人说的“余香满口”的感觉,能在脑海中产生美的画面,掩卷沉思,仿佛心身处于一种美好的情境氛围当中。照此练习,年深日久,必然有助于学生养成美好的情怀,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感受文化韵味,提升文化品位

增强语文课本的文化内涵,奠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这是当前语文教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山水本身没有人文色彩,一旦纳入人类的视野,印上人类的足迹,被赋予人类情感的象征作用,也就有了人文色彩、文化色彩,这种人文色彩、文化色彩蕴涵于文本中,开启了作者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散文作品的文化底蕴、文化韵味有多深、多浓厚,取决于作家的自身修养和作家的创作状态;作品中的人文底蕴的丰富于贫瘠、深厚于浅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读者对人文精神摄取的深浅、多少。选入教材的写景状物散文,大都可以挖掘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如《古都的秋》,作者对秋的感觉不是仅仅停留在眼耳鼻舌身的直观感受,而是迁移到古今中外的广阔领域,沟通与文化人、与全人类的共同经验和感受,写出了一个饱读中国传统诗书的人士对秋的感受。

三、感受崇高情感,净化灵魂世界

山水可以美化情感、净化心灵,以一定作用上说散文对读者心灵的感染力更强于自然山水。如作家所说:“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所以读《荷塘月色》,应能读出情感的、道德的东西来才是真正读懂读通了。又如《囚绿记》具有感人魅力,理由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作品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对被囚生命的怜悯,对国家被创受辱的义愤,只有悟到这一层,才能感受到这篇课文的真正价值。这就告诉我们,读散文不光要读它的“文学文本”“文化文本”,还要读它的“道德文本”“心灵文本”。
总之,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利用写景状物散文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是新课改语文教学的一个方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